食品调查报告范文4篇

发布时间:2019-03-21 来源:调查报告

食品调查报告范文4篇

  校园食品安全社会调查报告范文_【1】

  一、 前言

  当前,国内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食品安全”已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词汇,是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学校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也直接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展开了这一次关于校园食品安全的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可以让一些潜在的校园食品安全隐患暴露出来,也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 课题的展开

  本次调查以问卷法为主,实地考察、访谈法为辅。我们对学校的一些饮食场所进行了实地考察,来了解那些广大师生常去的主要餐饮场所在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方面所做的具体措施以及他们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态度,并希望借助我们的问卷调查反馈结果,使他们了解到目前师生们对他们的举措提出的建议和看法,并且在未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此外,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同学们对我校食品安全现状的认识和评价。另外为了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我们还采用了观察法与文献法。观察法主要是我们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进行一个情况研究。除此之外,我们还用到文献法,在浏览一些资料,文献,尤其是网络资源、报刊等二手资料,甚至直接查找了一些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话题调查活动及论文作为参考。

  三、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健全校园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校园食品安全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针对目前校园食品安全现状及学生的消费特点,制作了关于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调查表,于2月底3月初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4份,收回84份,有效问卷84份。

  根据问卷表所反映的内容,有以下一些情况:

  一、有74.6%的学生一般选择在食堂就餐,22%的学生在学校周边的小摊点或小餐馆就餐。对学校食堂的的食品安全的总体评价满意的学生占53.2%,不满意的占30.7%。觉得食堂提供的餐具安全性一般的占80%,不安全的占10.2%;觉得食堂的就餐环境、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满意的占72.9%,不满意的占10.3%;觉得食堂的食材一般新鲜的占65.5%, 不新鲜的占30.2%。

  二、认为学校周边的小摊点或小餐馆卫生状况一般的学生占58.7%,认为较差占27.2%。认为学校周边有存在不卫生的餐饮摊点的学生占89.8%。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未关注小摊点是否有卫生许可证,看到哪儿有好吃的就坐下吃。许 多学生同时还反映学校周边摊点存在碗筷较油腻、不卫生、好像没有消毒等现象;蔬菜没洗干净、有黄叶;工作人员未穿工作服帽、指甲未剪、戴手饰等情况也比较多;基本卫生设施不够完善、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饭菜质量不高。

  三、对于购买可存放的食品大多数同学会到比较正规的商店购买,并注意商品的价格、生产日期、厂名、保质期等事项。也有少数学生并不重视商品质量,走到哪里买到哪里图个方便。由于大型超市有着相对比较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所销售的食品在安全方面有比较好的保障,成为消费者购买食品的首选场所。所以在大超市购物相对比较放心,大部分学生会注意保质期和不去购买“三无”食品,但有部分学生人不知道“三无”是哪三无;对散装食品的质量问题还是比较疏忽,大多数学生不会注意,说明学生对散装或裸装食品仍然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好在国家已经对散装或裸装食品采取措施(国家质监总局、卫生部等部门规定,散装速冻食品等十类食品必须加贴“质量安全(英文简称qs)”标志才能上市销售。)。这样更能保障食品安全。

  四、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应该采取舆论监督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到食品卫生方面的新闻报道,说明舆论的宣传力度不够。毕竟广播电视和家长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还是主要手段,通过这些媒介虽然对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和维权意识有提高,但是仍然比较薄弱,毕竟这些知识的来源有限。足以说明有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大,消费维权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调查反映的校园食品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周边小饭店、商店和小杂货摊点屡禁不绝

  部分中小学校的管理不严格,有些学校食堂供应能力不足,默许就餐的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小吃店就餐,这些地方的食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根本不具备经营加工食品的资质,食品卫生情况不能令人满意,增加了学生群体食物中毒的隐患。还有些学生课间到校外的杂货摊点购买一些三无食品,这些摊点的食品卫生情形极差,食品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

  2、进货渠道混乱,食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进货渠道主要有自购和配送两种形式。从食品来源看,有的是从小食品市场批发的,甚至还有个别经营者直接从小作坊或者小加工厂购进“三无”产品、过期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经营者在进货过程中只考虑价格因素,不注重对食品质量和生产者资质条件的审查,只要便宜就收,有利就卖,食品质量难保证。

  3、部分学校食堂承包后管理不善

  目前,我市学校食堂均为市场运作,承包给个人经营。个别承包人受利益驱动,在采购食品原辅料时追求最低价格,忽视食品卫生问题,特别是在购买食用油、调味品时多为无商标散装的不合格产品;采购索证意识不强,大部分学校食品采购三证不全,即:食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出厂合格检验报告不齐全,个别采购人员对食品索证有关规定甚至一无所知,导致不合格食品流入学校食堂。有些学校食堂操作设施陈旧,餐具配备落后,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容器混用现象时有发生,不规范使用甚至不使用消毒设施和消毒药品,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还存在原料随意堆放,防蝇防鼠防尘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或有损坏,操作人员卫生意识不足等多种问题。

  五、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原因分析

  1、学校周边经营户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不高。不少经营户为了获取盈利,购进一些三无产品,以鲜艳的外包装或附带小卡片、小玩具吸引学生购买,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成为校园食品安全的隐患。

最新校园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也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具有就餐群体稳定、人员特殊、覆盖面广涉及社会各阶层等特点。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就餐人数剧增,学校食堂安全设备设施条件差、跟不上需求,导致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隐患尤为突出。近年来,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国家增加教育投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强力监管食品餐饮安全,全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总体趋逐渐转好,但由于学校食堂的硬件投入不足、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执行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学校管理等多方面还存在共性与个性问题,抓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仍任重道远。

  一、全县学校食堂分布情况

  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食堂78家,其中,中小学食堂70家,幼儿园食堂6家,职业技术学校食堂、特殊教育学校食堂各1家,共计就餐人数达10400人。自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全县符合试点范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共68所。

  二、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与成效

  (一)领导重视,健全监管体制。蓬溪县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乡镇成立食品药品协管站,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的相关制度,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组织制订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相关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相继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层层签定食品安全责任书,经营者签定食品安全承诺书,实施责任事故追究制,使全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广泛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为了增强师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县食品药监局采取拉横幅、贴标语、办宣传栏、印发手册、电视网络、法制进校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既培训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和管理者,也培训学校分管安全的领导,提高了培训深度和广度。

  (三)依法监管,提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为了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县食品药监局等部门坚持以日常监管为主,专项整治为辅,严格学校食堂执法检查。仅XX年,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65人次,执法车辆55台次,分别对31个乡镇78所学校78个食堂进行了全面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共发出《监督意见书》216份,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结合工作实际,要求学校食堂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采购制度、购物登记台帐制度、食品安全监督信息公示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传染病高发期,特别是“两考”期间重点时段的食品、原料购进台帐、食品留样等重点工作监管督促力度,提升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当前全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政府与有关职能部门在加强全县学校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食堂基础设备设施条件差。当前,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学校建设需要,全县90%的学校食堂基础设备设施条件较差,设备十分落后陈旧,没有按照食堂标准化设计,布局设置未经相关职能部门审查,造成食堂布局不合理,功能配套不完善。

  (二)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学校没有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制定食品安全工作制度或者落实不到位,安全隐患增大。

  (三)学校食堂管理工作不到位。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低。采购食品及原料把关不严,没有严格执行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和查验等管理制度,购销台账不完善;食堂生熟容器及用具无明显标志,不能做到分类存放;从业人员管理不到位,部分人员岗前未进行健康体检;食品留样不规范,个别学校未落实留样工作制度,要么份量不足,要么时间不够,或者没有做到密闭专柜存入和专人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四)食堂从业人员素质差。一是人员专业性偏弱,整体素质不强。二是管理水平低。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要求不严格,从业人员操作随意,安全操作意识差,责任心不强;三是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几乎所有餐饮从业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帽、罩、服装、手套”管理要求,操作时穿着随意、个人卫生管理较差。

  (五)监管部门能力受到各种因素限制。由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较多,层级相对复杂,而人员、经费、设备不足,以及乡镇监管机构的缺失,都极大的制约了监管作用的发挥。一是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严重缺少。虽然机改职能划转时从卫生部门划转人员6名编制,但目前稽查队仅有3人,监管人员仍严重不足。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各方面基础条件差。专项执法经费、检测经费没有纳入预算,尤其是抽样检测费用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当前食品安全工作实际需要。三是装备不足影响工作开展。全局仅无摄像机,其他如快检设备、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打印机等执法装备陈旧、数量不足。

  四、措施和建议

  (一)突出领导重视是前提。领导重视可以实现经费、设备的保障,机构的组建、责任的落实,并通过协调与组织解决全局性问题。为此,县级和乡镇要建立健全机构,明确食安办、教育、食品药品监管等职能部门、乡镇和学校的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夯实经费保障是基础。在执法监管方面,应当从政策层面保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必要的经费、设备,使之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作需要。应当从政策层面,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执法和检测检验经费给予规定,明确相应的递增机制,提供经费保障。在学校软硬件改造和升级方面,如学校食堂的改造和建设,配套设施的购置,编制的保障和人员素质的提升等,都需要足额经费的保障。安排和落实学校后勤编制,组建和完善膳食服务中心,都要求上级财政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大投入、足额保障。

  (三)落实工作责任是关键。在地方政府负总责这一原则下,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全面负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明确学校法人是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加大对学校食堂硬件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建立完善、科学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考核、奖惩办法,强化学校食堂管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食堂的日常监管,强化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确保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政府要充发挥抓手作用,充分发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的促进作用,及早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纳入职能部门和有关乡镇的目标考核体系中,实行“一票否决”,从而确保工作责任的落实到位。

  (四)强化理顺体制是重点。一是要彻底改变现有学校食堂的运作模式。考虑取消部分学校对外承包的操作模式,将学校食堂纳入学校后勤中心,由学校直接管理,具体运作,其工作人员在后勤编制中重新调配,经费由财政统一解决。二是要着力解决乡镇以下无监管体制问题。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切实纳入干部目标责任制考评内容外,应在乡镇成立食品安全监管站(所)等机构。同时建议在县、乡(镇)设立专职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员,纳入人事、财政管理;在此基础上完善专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行一网多用,明确职责、权利、义务,主要保证信息畅通。三是在县级重新设置专门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或者整合既有的检验检测机构,为行政监督提供技术支撑,提升监管效率。四是要切实增强监管部门监管力量。应尽快补充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的空缺编制,还应根据工作需要,以及工作任务的增长,给予一定的编制倾斜,充实监管力量强化管理能力。

  (五)抓好部门联动是保障。要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仅靠一个部门单兵突进无以为继,必须借助各方力量整体联动形成合力,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将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管结合起来,实现部门监督、目标评审、监察问责、行政执法和业务指导的全方位结合,使各项整改措施做实做透,各种预期目标做好做细,以此促进学校食堂软硬件条件上档升级。

  (六)完善长效机制是根本。一要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考核,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二要建立健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岗位责任制与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分管领导、食堂负责人、采购员、验收员以及厨师均要有明细的岗位工作职责与操作规程。三要全面推行学校食堂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按照量化评分结果实行分级管理,在抓好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培育“诚信食堂”和“安全学校”。四要完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制度。学校要与学校食品从业人员签订《食品安全工作管理目标责任书》,制订相应的考核要求与奖惩办法。五要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师生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适时组织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堂承包人、食堂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食品安全、食物中毒处理知识培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关于我市食品工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食品工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李东风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也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长青产业。食品工业现代化和饮食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关联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中占最大比重,因而对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巨大。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对实现强市富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今年初,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着力建设"两大基地"、重点培育"五大主导产业"的战略部署,在经委的安排下,对全市食品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情况分析如下,仅供参考。

  一、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食品工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壮大起来的,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经过"七五"、"八五"时期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依靠开展全民招商引资的牵动,伴随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充分发挥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食品工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九五"以来,我市食品工业产值以年均递增2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较多,既能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能力的产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工业企业数量众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份额较大。全市食品加工企业及个体加工厂点发展到1353家,实现产值60亿元,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达185万吨。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发展到66家,拥有资产36.4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20.4%,占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产值的35.8%,是我市地方工业的第一大产业。全市有30家食品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其中有11家超亿元,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食品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14亿元,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31%,列全市九个出口行业首位;在出口交货值500万元以上的21家企业中,食品工业企业有11家,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骨干力量。

  食品工业涉及行业面广,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目前我市食品工业已拥有粮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蔬菜水果加工、乳制品、调味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啤酒、白酒、葡萄酒、饮料制造等20多个行业,生产加工企业除主要分布在乡镇以外,在商业、粮食、农业等系统中也有一些食品工业企业。从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结构看,主要分布在肉禽加工、生猪加工、肉牛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冷饮制品、调味品七个行业。畜牧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市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产值的7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5.07%。其中,肉鸡、肉鸭、肉鹅加工企业15家,加工能力16万吨,实现产值19.6亿元,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的57.9%。规模最大的大成牧业年加工能力3.4万吨,实现产值5亿元,出口创汇4000万元。肉猪、肉牛屠宰及熟食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户,实现产值5.4亿元,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的 16%。开原福润公司具有年屠宰生猪60万头的生产能力,去年实际屠宰生猪20多万头,为其配套的雨润公司熟肉制品年加工能力6000万吨,这两家企业去年实现产值2.65亿元,利税2092万元。清河宏福肉类公司具有屠宰肉牛3万头、羊1万头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4636万元。此外,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0家、冷饮企业11家、制酒企业3家、乳制品企业2家、调味品企业2家,实现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的3.5%、8.1%、7.6%、1.5%和0.5%。

  发挥集聚效应,涌现出一些食品工业产业集群。亮中酒业集团聚集20家白酒酿造企业,年生产白酒3万吨,加工转化粮食4万吨,实现产值1.6亿元,利税1360万元。在国家食品协会等6部门开展的百强白酒企业评选中列第88位。昌图八面城镇以形成盛德、曙光、东泉、宝祥等四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禽加工企业,年加工肉禽2500万只,产值4.5亿元。近年来,开原、清河城区又相继兴起了冷饮产业,先后建起了天淇、富康、李飞、帅兴、五洲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冷饮企业20多家,其中有的企业投资规模已接近亿元,冷饮行业至少可实现产值7亿元。

  依靠招商引资牵动,食品工业在大项目建设上实现了突破。一是在玉米加工上,沈阳万顺达集团投资兴建的昌图万顺达玉米淀粉加工项目,总投资4.3亿元,新建两条年产20万吨淀粉生产线和一座自备电厂,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淀粉生产车间一座,10万吨麦芽糖车间一座。该项目达产后年加工转化玉米60万吨,占全市玉米总产量的30%。二是在乳品加工上,近年来我市相继开工建设了依露、羊森、冰山、东羽、大牛等5家乳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13.8万吨。铁岭依露乳业总投资1.7亿元,日处理鲜奶400吨,年产各种乳制品10万吨,年产值3亿元,税金万元。该项目已于7月投入生产。羊森牧业总投资3000万元,日加工鲜奶50吨。三是在冻干食品加工上,北绿集团投资1.9亿元建设的冻干食品项目已列入辽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项目,年产冻干食品1200吨,产值1.5亿,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该项目投产后将成为中国东北第一家以冻干食品为主的现代化企业。四是在特色产品加工上,山东青岛长寿食品有限公司在昌图付家镇投资3000万元建设花生深加工项目,主要生产花生油、花生蛋白及花生蛋白食品,预计明年10月份投入生产。还有兴建于的开原圣亚食品有限公司在推进蔬菜加工和出口上取得了新进展。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新上投资超千万元项目近30个。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达产,蕴藏着我市食品工业后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食品工业企业在争创名牌产品和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面进展较快。全市食品工业已争创省名牌产品6个,省名优食品12个,市名牌产品6个,获省著名商标13枚,市著名商标20枚,涌现出"天淇"冷饮、"豆中宝"调味品、"东首"面粉、"北绿"啤酒等省内知名品牌。全市已获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20个。北绿山野菜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北绿葡萄、葡萄酒、大米、生物有机肥于通过欧盟ECOCERT有机食品认证,北绿、岛城两大系列8个品种的啤酒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是省内首家啤酒企业获此殊荣。最近北绿在黑龙江的树莓、蓝莓和红小豆基地获得美国NOP有机食品认证。北绿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认证。继北绿集团之后,铁岭县建起以"方兴"牌为主的绿色稻米加工企业3家,形成日加工100吨的生产能力。开原市先后建起开原米业、鹤采谷业2家绿色大米加工企业,其中鹤采谷业生产的产品有7个品种、12个规格,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以"开清"牌大米为原料的盒饭系列产品已打入日本市场,年销售多吨。"昌绿"牌绿色猪肉也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并已列入国家星火计划。

  食品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依露乳业主要设备从德国、瑞士、丹麦进口,采用德国西门子中央控制系统,生产线65台套,价值8000万元,是目前国内单体生产能力最大的一条生产线,该企业与法国科研部门开发的益生菌奶和睡前奶填补了国内空白。大牛乳业拥有国内较先进的奶粉、鲜奶、长效奶、酸奶及酸奶饮料4条生产线。北绿冻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冻干设备是引进丹麦阿特拉斯技术制造的,该生产线可用于冻干草莓、蓝莓、树莓、胡罗卜、甜玉米、蘑菇、山野菜及果蔬、肉类、汤料等冻干食品。川顺食品有限公司拥有日本原装新含气烹饪杀菌锅、新含气包装机、新含气制氮机、多功能消毒机、传感式消毒机等先进设备,速冻产品和软包装产品达20种。

  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食品工业企业绝大部分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村种养业发展,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公司、基地、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食品企业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面联结种养业基地,带动农户26万户,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产业化基地140多个,基地面积300万亩,其中定单农业面积达到210万亩,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1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4.5%。

  二、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从行业结构上看,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食品产业链延伸不够;从企业规模结构上看,食品加工企业大的少,小的多;从产品结构上看,产品品种少、档次低、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2、食品企业生产集中度不高。突出表现在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如,国内粮油加工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为面粉400-600吨/日、稻谷加工200-400吨/日,而我市东首面粉公司为日加工能力120吨,铁岭县"方兴"等三家稻谷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总计也仅有100吨。啤酒生产企业合理的经济规模为20万吨/年,而我市北绿集团啤酒生产能力仅有10万吨。

  3、食品工业企业与农业资源不够协调。一是有资源、没龙头。目前我市保护地蔬菜21万亩,昌图中部马铃薯专业区种植规模已达15万亩。这两项产业基本没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牵动。二是资源多、企业小。我市水稻种植面积90万亩,年产优质大米35万吨,但是水稻加工企业仅有5家,且规模很小,最大的鹤彩加工能力仅有3万吨。水果产业基地仅有西丰御林一家小型果汁加工厂。再如畜牧业,全市肉牛屠宰量仅为2.7万头,只占全市肉牛出栏量72万头的3.75%,全市屠宰加工生猪45.7万头,占生猪出栏量223.7万头的20.4%。三是企业大,资源少。如,依露乳业设计年加工能力10万吨,需要3万头奶牛供奶,而全市奶牛饲养量3.3万头,产奶的1.6万头,产奶量只有6.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一家企业的需求。

  4、品种品牌少,资源综合利用不够。突出表现在畜禽加工上,我市肉鸡加工只有200多个品种,肉牛加工也仅有30多个品种,而且只能进行简单的分割,未能在骨、血、皮、鞭和内脏等方面搞综合开发。而美国仅肉鸡加工品种就已达种。加之又没有自己的品牌,导致出口创汇能力低,许多肉鸡加工企业挂靠外省市企业的包装后出口。

  5、食品企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还很差,质量安全问题隐患仍然存在。许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很小,加工设备简陋,环境条件很差,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意识淡薄,难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5月,清河红果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山葡萄酒因国家质检总局抽查不合格,被中央电视台和多家媒体曝光。同年11月,清河区亨鑫冷饮厂生产的雪糕,因卫生部抽检产品质量不合格,也被多家媒体曝光,各食品网站同时登载。食品安全问题仍引起调度重视。

  三、解决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建立全市统一、高效的协调机构,着力培养食品工业这一主导产业。食品工业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目前管理职能又分属不同部门,扶持其发展的政策无法互动,不利于做大做强企业;同时食品工业的发展又与农业的种植、养殖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建议市政府成立推进食品工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规划、综合协调、监督、指导重大项目的实施和政策的落实。树立大工业、大食品、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着力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食品工业骨干企业。

  2、加强"产学研"联合协作,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协作、合作。与大连轻工学院食品系、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渤海大学食品学院、辽宁食品科研所等单位紧密合作,组织骨干食品企业与有关院校进行对接。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产品,引进人才,进行难题攻关,共同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研制能力。要围绕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3、实施名牌战略,建设食品名城。宣传市政府争创名牌产品的奖励政策,增强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主动性。肉品加工企业要争创省名牌和国家名牌产品。大力宣传知名食品企业和优秀食品企业家,进一步提高优秀企业家在全国的知名度。重视著名商标的评比和宣传。下大力气建设一个食品工业园区和几个食品名乡(镇)。通过实施名牌战略,评选著名商标,培育知名企业,宣传知名企业家,打造知名食品园区,建设食品名乡、名县,争取用5至10年的时间,把铁岭建设成食品名城。

  4、从食品加工源头抓起,确保食品安全。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贯彻ISO9000和HACCP等质量管理系列标准;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 》、《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原辅材料质量的产前管理,严格设备管理,严格生产工艺规程要求,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上加强质量把关,严禁不合格食品出厂销售,认真抓好食品安全(QS)市场准入工作,确保食品安全。

  市经委

关注食品安全 农村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但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毒黄瓜”“塑化剂”等事件,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恶性事件却频频出现。为了解现在农村食品安全情况,XX年7月1日----XX年7月9日期间科技大学“关注食品安全,关注国家未来”赴赞皇志愿服务小分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黄北坪乡的房村和石嘴头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当地村民进行了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调查问卷分析情况结合调研人员在当地的见闻形成了此次关于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

  一、当地人民的基本情况

  (一)性别比例

  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中男40.16%,女59.84%。

  (二)年龄分布

  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中18岁以下的占3.15%,18-30岁占31.50%,31-40岁的占23.62%,41-50岁的占21.26%,51-60岁的占12.60%,61岁以上的占7.87%。

  (三)家庭月收入分布

  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的家庭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26.77%,300-600元的占20.47%,601-900元的占8.66%,901-1200元的占14.96%,1201-1500元的占9.45%,1500元以上的占19.69%。

  (四)学历情况

  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中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占28.35%,中学学历的占64.57%,专科学历的占5.51%,本科学历的占1.5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0.00%。

  二、当地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

  (一)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

  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中有28.35%的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关注,55.12%的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关注,16.54%的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不关注。

  (二)对当地区食品市场的总体感觉

  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中有9.45%的人对于当地区食品市场感觉非常放心,45.67%的人对于此表示比较放心,同时有40.94%的人对于此表示不太放心,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对当地食品市场表示非常担忧。

  三、调研分析

  (一)对当地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

  当地人民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仅有28.35%的人表示十分关注,其中女性居;在购买食品时有45.67%的人总是会看所购买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厂名、厂址等内容,而有一小部分人也表示根本不会看这些内容。这与当地人民的家庭收入、学历有密切的联系,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发现,学历越高对此越关注,家庭收入越高对此也越关注;同时,数据还显示年龄处于31-50岁之间的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较其他年龄段的人高。

  (二)当地的食品渠道

  日常生活中,当地居民的食品大多数在小超市购买,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食品由自家种植或养殖。当地人民在购买食品时绝大多数会选择塑料袋包装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密封或真空包装、纸质包装或无包装的食品。其中,家庭食品渠道与家庭的月收入与成员的年龄有密切联系,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月收入越高越会选择到正规的食品销售市场购买食品,同时也回倾向于选择包装良好的食品。

  (三)当地的食品安全情况

  调查结果的数据显示,当地居民经常遭受散装食品卫生问题、食品无标签、标志和假冒伪略产品的困扰。并且大多数人认为导致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主管部门责罚不明和购买者对假冒伪略产品的鉴别能力不高;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对失信工厂和个人惩罚力度不够和执法部门缺乏配合。

  (四)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

  调查数据显示,当地居民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仅有13.39%的人会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而86.61%的人却选择不投诉。选择投诉的人中,也只有一小部分得到满意的解决;选择不投诉的人,有37.27%的人不知如何投诉,有32.73%的人认为投诉不能解决问题,也有30.00%的人认为投诉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愿投诉;同时,也有一小部分人表示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他们一定会投诉,但目前尚未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这说明在目前的农村有一部分人的认识水平很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非常关注。

  (五)关于食品安全信息

  当地居民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主要通过电视和亲戚朋友了解,当地较缺乏报刊、宣传画等平面媒体。并且当地居民还想要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儿童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营养知识;希望有更多的渠道可以让自己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等信息。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日常食品多为来自小超市的散装、塑料袋包装食品,卫生条件差,来源不甚明晰,质量不能得到保障,加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监管力度薄弱,当地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2、消费者鉴别假冒伪略产品的能力差,食品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并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3、信息来源渠道少,当地居民不能及时掌握食品安全信息。

  4、相关部门职责不明,对食品的检查检疫不严格。

  5、相应的消费者投诉部门办事力度小,投诉程序繁杂,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不能很好地解决关于食品安全的投诉问题。

  (二)几点建议

  1、加强监管,提高颁发食品营业执照对从业者的要求。对食品营业超市、门市等进行定期排查,并且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强化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引导和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向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食品。

  2、加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科学消费知识及日常法律知识,以提高当地居民对于食品的鉴别能力,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加强农村信息宣传投资,拓宽信息渠道,强化广播、海报、宣传画、条幅等媒体的应用,积极拓宽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积极组织文艺下乡的形式向当地居民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4、强化责任,切实做好食品各环节的监管。严格按照食品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组织生产,强化企业责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的违法行为。

  5、在各乡镇公开设立投诉站点,简化投诉流程,合理安排,积极帮助当地消费者解决食品安全引发的问题,并与相关部门配合彻底消除该类食品安全隐患。

  6、整合资源,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一要整合监测资源。将分散在各监管部门的监测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市食品监测中心、县食品检测办公室、乡镇投诉站点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不搞重复建设,同时保证及时处理问题。二要检测资源共享。制定全市食品抽检计划,由安委会牵头对食品市场进行抽检,结果互用,信息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抽样检测。三要完善联合执法、综合执法机制,集中力量彻查大案要案,遏制违法犯罪。

相关推荐

辞职报告 实习报告 述职报告 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工作报告 自查报告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社会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怎么写调查报告格式调查报告作文问卷调查报告市场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范文尽职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模板行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模板环境调查报告企业调查报告大学生调查报告教育调查报告实习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