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1 来源: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与消费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加迅速、有效和广泛。在最近的几年里,总是会不经意的发现在电视里、电波中、internet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与音乐有关的节目和网页,其数量以及被点击数超过其他的节目与网页,而且这些节目的数量、与时间也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等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孙燕姿、周杰伦、blue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在大街上,在公车里,校园中经常可以见到带着walkman的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和幻想未来使得中学生也迅速的成为了追捧流行音乐的一员,他们追求流行音乐的活力让人欣赏,可是也不得不问上一句:“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钟爱流行音乐(或者叫通俗音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调查,了解流行音乐风潮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为中学生带来的利与弊,引导中学生对此现象保持正常的心态。
2、通过进行研究调查,加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并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了解有关的知识并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初步调查,拟订课题。
第二阶段:,制定《中学生“音乐风潮”调查问卷》,对城区几所中学的各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写出书面报告。
四、调查结果
本研究小组在青浦高级中学,实验中学,尚美中学,东方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在发放后收回有效问卷450份,从中抽取100份,其中初中生高中生各为50人。整理后得以下资料:
1、你听音乐吗?
2、你喜欢流行音乐吗?
3、听流行音乐对学习有影响吗?
4、你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
5、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并喜欢流行音乐的?
六、结论
“流行音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还是洪水猛兽?对我们中学生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是全盘接受,还是去发现、体会、成为音乐的主人?两校学生的课题对此作了理性的思考。
青少年追星四种效应
青少年追星缘于以下几种心理效应:
光环效应当人们被某人突出的外表和气质所吸引时,就会觉得他什么都是美的。
从众心理青少年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从众(即跟风)现象。
炫耀心理一些“追星族”为了显示自己的气质、见识高人一等,经常拿偶像作为炫耀的工具,以获取一种莫名的满足或虚荣心。
逆反心理,老师和家长不让我听歌,我偏听;不让我喜欢某明星,我偏喜欢。
“流行音乐”利耶?弊耶?
■从调查结果来看90%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是喜欢的,甚至有些还是狂热的,对于选择歌曲方面也有一定的见解,而且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影响是有利而无弊的。可见流行音乐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高!对于大多数“发烧友”而言,追星更是美好情感的宣泄,这些有声有色的东西与普通人产生共鸣,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但是,如果中学生对偶像只是崇拜,不分好坏的一股脑儿地全盘照搬,那便会误入歧途,得不偿失。对“流行音乐”过于热迷,荒废学业,那么只有弊,所以喜欢任何事物都要有个限度,过分后果难以预料。
■选择什么样的“星”作为追逐对象,往往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取向。在振兴祖国的今天,社会不仅需要文艺方面的影视歌星,还需要振兴经济的“经星”,发展文化事业的“文星”,献身科学的“科星”。时代需要的是群星异彩纷呈,而不是一类星的耀眼和无数的追随者。追星热于社会可能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于个人可能造成“独木桥”上的拥挤。青少年选择“星”时,决不能没有理性的思考,而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长的选择追逐、效仿的对象,切不可只凭一时的兴趣和躁动。
音乐的传播深刻的影响着青少年欣赏音乐的内容方式和演唱的需求。欣赏音乐可以消除大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分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的出现,同时可以宣泄情感,使心理得到平衡。对于长期进行紧张学习的状态的中学生来说,适当的欣赏音乐可以使精神饱满,活力旺盛,而且通过欣赏音乐可以培养人的气质和风度,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从这一点上来说,适当的听音乐是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的。
中学生对待流行音乐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应该过分的追求所谓“流行”,流行音乐和明星热潮一样是一波接着一波,前一阵流行的“八度空间”到“神奇”都是流行音乐的产物。流行始终就是流行,它是会自动变化的。
在cd、磁带上的花费属于享乐性的消费,引进版磁带10元一盒,cd18元,如果购买正版,价钱更贵,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中学生只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在享乐方面不应花太多的钱。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转型”期,接受能力强,喜欢快节奏,不甘于平淡,在这一时期接触到的音乐内容必定会深刻的影响中学生的成长。类似于“哈狗帮”的另类音乐,由于其内容不文明、素质的低下,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不良的影响。
作为一个中学生完全拒绝流行音乐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对于流行音乐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当保持正常的心态,不过分追逐,也不刻意去拒绝,每个人对音乐有着不同理解,必须自己正确的把握。过分的沉迷流行音乐,也是精神生活不丰富的表现,中学生处在学习的大好阶段,如果过分的追逐流行音乐,一定会花很多的时间在听音乐上,必定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些学生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这样做分散精力、效率不高,非常的影响学习。
中学生一天到晚沉迷于音乐是不合时宜的,而且对于流行音乐的了解也并不是中学生价值的体现,作为一个中学生,对自己最好的证明是自身的才能和素质,个性独立、有上进心、在学习上有发展潜力才是对个人价值的体现。对这样的中学生来说是否了解流行音乐并不影响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个人的魅力。如果中学生对流行音乐过分追逐,我们所需要的就不再是音乐,而是对生活的反省。如果学生可以正确对待听音乐与学习的关系,相信流行音乐会成为搞好学习的催化剂。
关于中学生的情感意识调查报告
中学生的情感,在小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上,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要求,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在几个主要方面增添了新的色彩。(1)充满热情,富有朝气。(2)情感的两极性明显。(3)情感内容不断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由学习活动和集体生活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如对钻研自然科学,参加社会活动的体验;对人与人的关系,对友谊和初恋的体验;对个人前途和祖国未来的体验等。(4)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中学生已能克服小学生体验的具体性、表面性,开始从事物的本质方面产生体验,形成内部深刻的情感。整个中学时期,情感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地深刻化。(5)情感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情感比小学生要稳定得多。一旦对某门学科或某项活动有了爱好,就能达到迷恋的程度;一旦和某个同学建立了友谊,可以达到“牢不可破”的程度。这些都表明,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情感倾向日趋定型,同时由于调节、控制能力逐步增强,到高中阶段情感的表露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6)情感的效能也明显增强,即情感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激励作用显得愈益明显和重要了。观察中可以看到,中学生喜欢唱、哼歌曲,喜欢写诗、吟诗,遇到喜事往往欢呼跳跃,手舞足蹈。有人曾作过一次调查,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唱歌的占86%,喜欢吟诗的占34.8%;高中生爱唱歌的占78.2%,喜欢吟诗的占48%。可见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并善于表达感情,与成人相比,显示出他们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中学生对国家、社会充满热情,在关于国家前途态度的问卷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抱着悲观态度的只占20%左右,而抱有乐观态度的则占50%以上。中学生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他们往往是英雄事业、英雄行为的热烈追求者。有人采用问卷法,对目前中学生作调查,结果见可见,教师和家长,用英雄业绩引导,有的放矢并讲究实效地教育中学生,这是符合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他们健康成长的规律。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中学生各种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不断增长的个体需要时而受到社会的认可而得到满足,时而受到社会的否定而难以实现,这就是中学生发生复杂的、摇摆不定的强烈情感的主要来源和根据。另外,由于青春发育期性腺功能显现,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使下丘脑神经过程总的趋势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这就与大脑皮质原有的调节、控制能力发生矛盾,使大脑皮质与皮下中枢暂时失去平衡,这种状况可能是中学生情感两级性明显的生理原因。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这种两极性情感的变化,逐步使中学生的感情符合社会需要,使他们的情感既热烈又有社会意义与价值。
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和意识不断发展,渐渐形成许多新观念、新观点,这些与不断增长的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就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而且随着年级升高,社会性情感增强,有人曾有目的地观察过两个初中班和两个高中班学生需要受挫时情感的变化。学校在一星期前为学生订了星期日的电影票,学生盼了一星期,到星期六突然接到通知:为参加麦收,部分学生要在星期日参加劳动。尽管学校作了动员,但放弃看电影而投入劳动的两个初二班与两个高一班的学生情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调查统计中学生的情感尽管两极性明显,但还是逐渐趋于稳定的。他们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初中生对自己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相对要差些,波动性明显,往往还不善于使自己的情感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支配,克制自己的情感表现。高中生的控制能力则随着知识、智力的发展,意志力和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而提高,并逐渐地与前途、理想交织在一起,显得比较稳定、持久和善于自我控制与调节。但是,高中生的激情在一定场合仍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和家长要培养中学生的挫折耐力,使他们学会调节情感的本领。挫折耐力就是对挫折情境的预料和对挫折的抵抗能力。情绪、情感是能够意识到并受思想意识的调节的,但人在受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理智降低,做出不该做的事。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就要引导中学生加强道德意识和乐观主义修养。同时增强挫折耐力,学会对复杂的事情进行全面分析。对挫折的情境做好预见性的思想准备,一旦出现挫折,会冷静分析挫折的内外因而采取恰当的行为,并学会在激怒、苦闷的情况下进行情感的自我调节。初中生尽管不像儿童那样掩盖不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极力使自己的情感不外露,但由于调节、控制能力较差,情感仍容易外露,出现一时激动的情况。高中生在这方面就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了。他们能够根据一定条件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形成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性。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逐步了解和掌握中学生情感稳定性的变化,不能仅仅以他们的表情作为判定其思想感情的依据,而应该综合一段时间的全部表现及其个性的特点,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作出结论,这样才比较可靠。
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为了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集体情感与个性因素,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中学生集体主义行为修养的培养,如谦虚、谨慎、正直、直率、与人为善、真挚相处并能对付各种各样的变化,以提高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成正常的同志式的关系。有人曾对500名犯罪青年和500名一般青年作过“什么时候结交朋友最多”的调查,发现两组青年都是在中学交朋友最多,调查资料表明,在500名一般青年中间,遇到问题时,有19.5%的被试宁肯“向朋友倾吐”,而不愿意和父母商量。因此在中学时期,他们往往把互相真诚、坦白、亲密当成友谊的宗旨。
中学生的朋友大多数是相同或相似年龄的同性别的同学。中学生在结交朋友的个数、依恋程度、友谊交往的内容及稳定性都是有差异的。总之,中学生的友谊感在迅速地发展着,健康而真挚的友谊是中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动力。但是,如果引导不好,就会发展成为江湖义气,导致拉帮结派,甚至于违法犯罪。因此,教师
和家长要注意中学生这方面情感的变化,如果发现他们产生这种情感,要因势利导,把这种情感逐步引导到正常友谊和集体荣誉方面来,使它成为维护良好的集体荣誉与同志友谊的基础。
中学生的性意识与向往性爱情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年龄的差别,又有性别的差异;既有一般倾向,又的特殊的情况。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调查,一般地说,80%以上的初中生和半数以上的高中生,对两性恋爱还很朦胧,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极少数的初中生和20—30%的高中生已经了解如何谈情说爱,但出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教育,还不致把这种念头付诸行动;也有10%上下的中学生,主要是高中生,从向往到见诸行动,并过早出现初恋或有两性关系上的越轨行为。教师和家长,必须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对过早恋爱的中学生,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懂得其害处,教育他们将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让他们懂得在两性问题上应有的道德观。对于那些为了猎奇或从异性中寻快乐的行为,不仅要讲清道理,而且还要从道德观念上让他们严肃地认识这些问题。
中学阶段是道德感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爱国主义情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等等,都要到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才深刻化,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础。道德感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
中学生的理智感,主要指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求知欲表现在学习活动上,是指对学习的兴趣,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和追求解决问题的体验等方面。有人研究了目前国内中学生的求知欲,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中学生求知欲的趋势。
心理学工作者曾以学生对作业态度为指标,研究了1200名中学生的求知欲。中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有八种,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常常刻苦钻研到深夜;遇到不会的问题,非做出不可;有做不出的题目时,总要反复看几遍,最后独立思考去完成。第二类,边做边玩(或听广播、看电视);有不会做的题目就抄别人的;遇到难题就去问别人。第三类,不想做作业;不会做就将作业扔到一边去。调查结果表明,第二类的被试最多(45.2%),第一类的被试几乎接近于第二类(42%),第三类的被试只占少数(12.8%)。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尽管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其积极性还不算太高,有待于培养。
中学生美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绘画、音乐、舞蹈、阅读文艺作品等活动中发民兵了美感;二是对人的外貌也产生了一定审美体验。中学生在文艺活动中的美感,一般地说,更多地指向作品的内容,很少注意作品的艺术评价;更多地指向具体事实情节,很少注意艺术形式。这一点可以从对500名中学生“最喜欢”阅读什么书的调查数据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和说明。
因此,进一步培养中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力,发展他们的美感,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之一。
中学阶段开始,由于性意识的萌芽与发展,中学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对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他们注意自己的外貌,喜欢受到好评。有的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感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发胖,男生顾虑长得矮,脸上长疮等等;有一定生理缺陷的中学生,开始产生为缺陷而痉的体验。也是从这个阶段起,中学生对自己形象的美比较重视,注意穿着打扮和仪表风度。对自己的形象产生新的情感,注意外貌,这是从中学阶段起,整个少年期和青年期较突出的心理特点。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这样折心理特点为,加强对他们传授有关的生理解剖知识,并进行美育教育(仪表美、心灵美的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引导中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于学习,并健康地成长)。
中学生的情感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的情感,在小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上,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要求,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在几个主要方面增添了新的色彩。(1)充满热情,富有朝气。(2)情感的两极性明显。(3)情感内容不断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由学习活动和集体生活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如对钻研自然科学,参加社会活动的体验;对人与人的关系,对友谊和初恋的体验;对个人前途和祖国未来的体验等。(4)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中学生已能克服小学生体验的具体性、表面性,开始从事物的本质方面产生体验,形成内部深刻的情感。整个中学时期,情感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地深刻化。(5)情感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情感比小学生要稳定得多。一旦对某门学科或某项活动有了爱好,就能达到迷恋的程度;一旦和某个同学建立了友谊,可以达到“牢不可破”的程度。这些都表明,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情感倾向日趋定型,同时由于调节、控制能力逐步增强,到高中阶段情感的表露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6)情感的效能也明显增强,即情感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激励作用显得愈益明显和重要了。观察中可以看到,中学生喜欢唱、哼歌曲,喜欢写诗、吟诗,遇到喜事往往欢呼跳跃,手舞足蹈。有人曾作过一次调查,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唱歌的占86%,喜欢吟诗的占34.8%;高中生爱唱歌的占78.2%,喜欢吟诗的占48%。可见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并善于表达感情,与成人相比,显示出他们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中学生对国家、社会充满热情,在关于国家前途态度的问卷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抱着悲观态度的只占20%左右,而抱有乐观态度的则占50%以上。中学生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他们往往是英雄事业、英雄行为的热烈追求者。有人采用问卷法,对目前中学生作调查,结果见可见,教师和家长,用英雄业绩引导,有的放矢并讲究实效地教育中学生,这是符合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他们健康成长的规律。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中学生各种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不断增长的个体需要时而受到社会的认可而得到满足,时而受到社会的否定而难以实现,这就是中学生发生复杂的、摇摆不定的强烈情感的主要来源和根据。另外,由于青春发育期性腺功能显现,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使下丘脑神经过程总的趋势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这就与大脑皮质原有的调节、控制能力发生矛盾,使大脑皮质与皮下中枢暂时失去平衡,这种状况可能是中学生情感两级性明显的生理原因。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这种两极性情感的变化,逐步使中学生的感情符合社会需要,使他们的情感既热烈又有社会意义与价值。
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和意识不断发展,渐渐形成许多新观念、新观点,这些与不断增长的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就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而且随着年级升高,社会性情感增强,有人曾有目的地观察过两个初中班和两个高中班学生需要受挫时情感的变化。学校在一星期前为学生订了星期日的电影票,学生盼了一星期,到星期六突然接到通知:为参加麦收,部分学生要在星期日参加劳动。尽管学校作了动员,但放弃看电影而投入劳动的两个初二班与两个高一班的学生情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调查统计中学生的情感尽管两极性明显,但还是逐渐趋于稳定的。他们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初中生对自己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相对要差些,波动性明显,往往还不善于使自己的情感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支配,克制自己的情感表现。高中生的控制能力则随着知识、智力的发展,意志力和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而提高,并逐渐地与前途、理想交织在一起,显得比较稳定、持久和善于自我控制与调节。但是,高中生的激情在一定场合仍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和家长要培养中学生的挫折耐力,使他们学会调节情感的本领。挫折耐力就是对挫折情境的预料和对挫折的抵抗能力。情绪、情感是能够意识到并受思想意识的调节的,但人在受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理智降低,做出不该做的事。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就要引导中学生加强道德意识和乐观主义修养。同时增强挫折耐力,学会对复杂的事情进行全面分析。对挫折的情境做好预见性的思想准备,一旦出现挫折,会冷静分析挫折的内外因而采取恰当的行为,并学会在激怒、苦闷的情况下进行情感的自我调节。初中生尽管不像儿童那样掩盖不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极力使自己的情感不外露,但由于调节、控制能力较差,情感仍容易外露,出现一时激动的情况。高中生在这方面就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了。他们能够根据一定条件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形成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性。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逐步了解和掌握中学生情感稳定性的变化,不能仅仅以他们的表情作为判定其思想感情的依据,而应该综合一段时间的全部表现及其个性的特点,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作出结论,这样才比较可靠。
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为了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集体情感与个性因素,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中学生集体主义行为修养的培养,如谦虚、谨慎、正直、直率、与人为善、真挚相处并能对付各种各样的变化,以提高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成正常的同志式的关系。有人曾对500名犯罪青年和500名一般青年作过“什么时候结交朋友最多”的调查,发现两组青年都是在中学交朋友最多,调查资料表明,在500名一般青年中间,遇到问题时,有19.5%的被试宁肯“向朋友倾吐”,而不愿意和父母商量。因此在中学时期,他们往往把互相真诚、坦白、亲密当成友谊的宗旨。
中学生的朋友大多数是相同或相似年龄的同性别的同学。中学生在结交朋友的个数、依恋程度、友谊交往的内容及稳定性都是有差异的。总之,中学生的友谊感在迅速地发展着,健康而真挚的友谊是中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动力。但是,如果引导不好,就会发展成为江湖义气,导致拉帮结派,甚至于违法犯罪。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注意中学生这方面情感的变化,如果发现他们产生这种情感,要因势利导,把这种情感逐步引导到正常友谊和集体荣誉方面来,使它成为维护良好的集体荣誉与同志友谊的基础。
中学生的性意识与向往性爱情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年龄的差别,又有性别的差异;既有一般倾向,又的特殊的情况。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调查,一般地说,80%以上的初中生和半数以上的高中生,对两性恋爱还很朦胧,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极少数的初中生和20—30%的高中生已经了解如何谈情说爱,但出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教育,还不致把这种念头付诸行动;也有10%上下的中学生,主要是高中生,从向往到见诸行动,并过早出现初恋或有两性关系上的越轨行为。教师和家长,必须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对过早恋爱的中学生,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懂得其害处,教育他们将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让他们懂得在两性问题上应有的道德观。对于那些为了猎奇或从异性中寻快乐的行为,不仅要讲清道理,而且还要从道德观念上让他们严肃地认识这些问题。
中学阶段是道德感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爱国主义情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等等,都要到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才深刻化,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础。道德感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
中学生的理智感,主要指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求知欲表现在学习活动上,是指对学习的兴趣,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和追求解决问题的体验等方面。有人研究了目前国内中学生的求知欲,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中学生求知欲的趋势。
心理学工作者曾以学生对作业态度为指标,研究了1200名中学生的求知欲。中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有八种,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常常刻苦钻研到深夜;遇到不会的问题,非做出不可;有做不出的题目时,总要反复看几遍,最后独立思考去完成。第二类,边做边玩(或听广播、看电视);有不会做的题目就抄别人的;遇到难题就去问别人。第三类,不想做作业;不会做就将作业扔到一边去。调查结果表明,第二类的被试最多(45.2%),第一类的被试几乎接近于第二类(42%),第三类的被试只占少数(12.8%)。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尽管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其积极性还不算太高,有待于培养。
中学生美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绘画、音乐、舞蹈、阅读文艺作品等活动中发民兵了美感;二是对人的外貌也产生了一定审美体验。中学生在文艺活动中的美感,一般地说,更多地指向作品的内容,很少注意作品的艺术评价;更多地指向具体事实情节,很少注意艺术形式。这一点可以从对500名中学生“最喜欢”阅读什么书的调查数据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和说明。
因此,进一步培养中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力,发展他们的美感,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之一。
中学阶段开始,由于性意识的萌芽与发展,中学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对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他们注意自己的外貌,喜欢受到好评。有的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感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发胖,男生顾虑长得矮,脸上长疮等等;有一定生理缺陷的中学生,开始产生为缺陷而痉的体验。也是从这个阶段起,中学生对自己形象的美比较重视,注意穿着打扮和仪表风度。对自己的形象产生新的情感,注意外貌,这是从中学阶段起,整个少年期和青年期较突出的心理特点。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这样折心理特点为,加强对他们传授有关的生理解剖知识,并进行美育教育(仪表美、心灵美的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引导中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于学习,并健康地成长)。
关于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一、问题提出学习心理是人们尤其是学生群体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类型、认知理论、信息加工、学习迁移等。笔者于XX年3月——6月对黄骅市吕桥镇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理解,为准确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调查内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造成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吕桥中学进行,共发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8份。
二、调查结果
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6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5%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21%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4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29%的学生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
3.学习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政治、历史、英语等学科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帮助不大,更希望学习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的科目。调查中还发现41%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2%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30%的学生还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三、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大多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四、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几点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范文大全 · 手机版 m.fw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