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2 来源:调查报告
背景: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城市企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农村形势却是一路利好。不仅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是每年巨额增加,民间投资也在加大,大批的国际和民企也开始把发展方向转向农村。所以,从战略意义上而言,相对于今天城市各个行业的窘迫状况而言,农村已经开始凸显为利润洼地。正如有人说:对大学生而言,到农村创业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为了更好的引导大学生的基层就业道路,拿走过这段道路的人为例,分析他们的现状和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干什么、怎么干、干得怎么样,群众欢迎不欢迎?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以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燕华营村及周边村落的“大学生村官”的为例,调查走上“村官”道路上的大学生目前的生存状态及现状,了解在“村官”政策提出后,在“大学生村官”的利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发现问题的解决途径,以供大家分享和交流。
调查客体:
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燕华营村、河庄村、解放村等村落的“大学生村官”、当地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以及村民
四位大学生村官分别为:
燕华营村:中国海洋大学—李伟
北京理工大学—季宁
河庄村:北京联合大学—张丹
解放村:大庆石油学院—杨旭
调查内容:
1、采访李伟等现在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采访他们作为大学生村官积累了哪些独特的经验;对于大学生村官这一官职或政策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解决的帮助等问题的认识等等;
2、 采访各个村村委会中的其他工作人员,调查在他们对大学生村官的印象以及大学生村官到来后村委会工作较之以前发生的变化;
3 、问卷调查当地村民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村官持有的态度以及逐渐的变化情况;询问在他们眼中李伟的到来给村子带来的变化;
4、调查周边村镇(尤其是没有大学生村官的村落)的村民他们对大学生村官现象的看法以及周边村镇当地干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总之,调查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现状和任用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寻求最大化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有效途径。
实践总结: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选聘“大学生村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动机不纯、素质不高、作风不实、形象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即失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大学生考任村官,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生报考村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甚至出现了大学生退学争选村官,博士后争聘村官的现象。但跟一些报考村官的大学毕业生谈心,他们最直接的动机就是考任村官有相对诱人的工资待遇,相对安稳的工作岗位。有的大学生刚被考录为村官,就急着托关系,找门子,要求直接进入条件较好的乡镇机关工作,根本不想去农村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接受艰苦条件的磨练,经受农村工作得历练,显然心里准备不足。考任村官无非就是先找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获取一个考任公务员加分的难得机会,将其作为将来跳出农村的有效踏板,合同期满后,再通过考取公务员,重新回到城里工作。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即使是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大学生,由于一直忙于学业,对农村的事情也知之不多,了解甚少。光有书本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心高能低,眼高手低,用理论指导实践不会用,不管用,又不愿付苦、不肯屈身向广大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向基层实践学习,致使工作无起色,与大学生能力素质不相符。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需要老同志领着适应一下农村工作环境,调整一下角色定位也在情理之中。有的甚至入村一年多,没有撰写过一篇有价值、有见地的调研报告,大学生村官的应有价值没有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有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不高,却摆谱派头十足,没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就把尾巴翘到天上,不知天高地厚;有的大学生村官对村情不十分了解,就乱发议论,品头论足,甚至拉帮结派,人为制造矛盾,影响班子团结;有的不去在提高“知民度”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实功夫,而是挖空心思攀龙附凤、攀权结势提高“知名度”,千方百计为自己登高升迁搭梯子、找路子。群众戏说,现在大学生村官不是来“炼金”,而是来“镀金”的,与咱群众心离得远,指望不上,高攀不起。
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模糊与大学生知识结构欠缺是两大成因。
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设置不清楚,非官非民,角度很模糊。“大学生村官”既不是村民,又不是村官,对村级管理没有监督权,也没有组织管理权。工作岗位不明确,基层没有指派具体任务。大学生村官一般选聘结束后也没有多少实际的培训与指导,不少大学生村官被扔进“茫茫人海”,让他们自己去“玩”。面对农村复杂的工作,不少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不少大学生知识结构欠缺,也不知道如何做农村工作,大学生在校学到的各种知识与农村实际相脱节,也是造成他们无用武之地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当“村官”的越来越多,但是,对大学生“村官”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却没有进入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
解决对策
1.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数据显示,XX年毕业的495万大学生中,有144万当年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解决户口、考公务员优先录取、考研加分等等。XX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57%的毕业生认为,担任“村官”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占到24%。最近的一份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3年届满后的工作趋向,39%的大学生“村官”想考公务员,5%想考研。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与村民密切联系,是他们发挥优势、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的分别占3.73%、6%、5.22%、3.73%、3.73、1.5%、0.7%、2.23%,合计占26.84%,超过了关注收入的21.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村官”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总之,要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农村、各高校以及“大学生村官”个人的一道努力,从而真正发挥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范文大全 · 手机版 m.fw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