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20 来源:调查报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农业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这一点在古代农耕社会体现的尤为明显。临潼地处自古有“天府”之称的关中平原。为周秦汉唐的京邑重地,这片神奇的土地是怎样孕育出如此繁盛灿烂的的文化的,又如何养活了京邑的百万之众的。这引起了我对家乡古代农业水利的好奇心,故在XX年暑期对临潼境内的水利工程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就将调查结果按时间先后做以简单叙述。
秦郑国渠:此渠由韩国人郑国主持修筑,郑国渠全长300余里,延荆原由三原境东入临潼,绕段原而北至太上皇陵东横绝石川河,并纳其水东出临潼。经富平至蒲城南东入洛水。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率并诸侯。”但由于年代久远,郑国渠早已不见了踪影。我们也只能从文献及渭北民间传说中得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
汉白渠:汉武帝文鼎元年左内史儿宽,依靠人民力量,在郑国渠上流南岸开凿了六条辅渠名六辅渠。前95年赵白公又在郑国渠上穿渠,引泾河之水西起泾阳谷口尾入栎阳(今武屯镇)全长200余里,灌田4500余顷。白渠在临潼境内主要灌溉了渭北的大片土地,白渠分为三支,为北(上)白渠,中白渠,南(下)白渠,上中白渠的灌溉基本上使雨金,栎阳,徐扬,新市,交口,武屯,北屯的土地都得到了灌溉。白渠自汉至清使用了1800多年今天的引泾工程大体还是延白渠故道挖凿。
汉漕渠:漕渠不仅是汉代关中第一大运河,又是一条大的农业灌溉渠。始建于汉武帝元光六年,汉武帝采纳了郑的建议,令齐人水工徐伯,率数万人传漕渠,三年渠成,漕运大为方便,而漕渠旁之农田又得到了灌溉。漕渠全长300余里,漕渠西入临潼,经斜口,县城南东北向沿原下经新丰南,零口北穿零河至渭南,但漕渠废弃已久,无从寻找。
明清小渠:在渭河北有洪沙渠,中南渠,折波渠,昌连渠,高望渠,偶南渠,清渠,石川河渠,共计八渠。现已全部废弃。当地老者有人能隐约记得并说出其流经的区域。在我们渭河南岸也有七条渠道分别为,韩峪河渠,经朱家,油王,灌溉三百亩。水准河渠,经安赵,西庵,灌溉二百亩。温泉渠,经东西两窑,姜寨,灌溉八百余亩。阴盘河渠,经房家,灌溉四百亩。新丰河渠,经李家,灌溉四百亩。戏河渠,经嘴头,陈家,灌溉六千八百余亩。零河渠,流经龙家沟,灌溉五百亩。渭河南岸诸渠都是以渭河南岸支流为主干,为南岸人民造福不少,这些渠很多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听当地群众说改革开放后,由于机井的不断增加各渠逐渐被废弃,但仍有一小部分河渠沿用至今,为沿岸人民带来福音。像现在位于新丰镇西二三百米的渠仍为人们灌溉提供水源。代王镇戏河沟中戏河渠仍为当地的莲菜池提供水源。
解放后本县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较快,不但恢复了就有的水利设施,截至1980年底共修引水工程5处,蓄水工程28处,千亩以上抽水站51处,这些水利工程为临潼增加灌溉面积30余万亩。
为什么要专访调查古渠道及解放后的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呢?当然基于很多原因,第一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科技突飞猛进的现代,人们似乎将农业淡化,水利淡化,很多小型水利工程废弃,农村灌溉多抽取地下水灌溉。第二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尤其去冬今春西南大旱,最近又是全国性大规模的洪涝灾害频发。使我认识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旱则调水灌溉,涝则蓄水防洪。水利工程应建立起长久机制,应当千秋伟业去做,应奔着“利于当代,功于千秋万世”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控水利,减少灾害,更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给我们有利资源。使我们神州大地复兴腾飞,成为东方之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永放光辉。
范文大全 · 手机版 m.fw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