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07 来源:调研报告
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本文就来分享一篇信息化管理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调研基本要求
(一)总体思路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社会现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状况,了解社会未来三年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及培养要求;同时也为了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进行指导,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要,根据我院安排,信息工程系开展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调研内容
1.了解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吻合的相关行业、企业的现状、用人需求及教学建议;
2.了解学生所从事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及岗位技能标准(包括工作职责);
3.了解毕业生或实习生的工作状况(包括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等);
(三)调研方式
1.问卷调查
2.电话访谈
3.文献、网站评阅
4.现场调研
5.专题调研
(四)调研范围
1.国家级、省级、县级行业协会
2.区域内对口企业
3.区域内相关产品销售市场
4.省内各市人才交流中心
5.省内(外)同类院校
(五)调研对象
1.行业专家、行业协会及管理部门相关人员
2.相关企业负责人、总工程师及部门主管、检测与认证机构相关人员
3.相关企业的车间主任、技术人员、工段长、操作工,相关产品市场销售人员
4.专业历届毕业生与在校生
5.用人单位企业负责人、人事主管、车间主任等
6.同类专业同行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确定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新理念,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战略和行动,包括,“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
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从2010年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始,到2014年召开全国职教会,以及2015年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全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基本确立 。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宽建设数字潍坊,加快信息化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应用,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
(二)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在飞速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也在逐年上升。大量传统企业在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我国已经确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短缺成为阻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瓶颈。
山东省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总目标,以“互联网+”发展为抓手,坚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致力融合应用,着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破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新服务、创造新业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省内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和山东省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越来越大。当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排名靠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大约需求100万各种类型的专业毕业生,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信息系统软硬件平台维护等岗位的一线基础工作,特别优秀的可以从事一些开发研究工作。
单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全省范围看,2014年,统计内信息技术服务企业3093家,从业人员31万人,实现软件服务收入3088亿元,同比增长30.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5个百分点。预计到2017年,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200家,从业人员35万人,软件服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500家,从业人员40万人,软件服务收入超过6000亿元。
(三)企业用人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企业对素质、能力的需要程度是制定指导方案的重要依据,信息技术类企业和互联网电商类企业选择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的“非常需要”、“需要”项如下:
1. 信息技术类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2. 互联网电商类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3. 信息技术类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4. 互联网电商类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四)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目前,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行业应用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的增长,但行业间需求不一,增长各异。国家信息化进程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大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
我省采取分类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方式,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对中、小微企业,着重引导企业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信息化基础应用和推进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中、小微企业对信息系统应用、实施与维护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升级上培育壮大电子商务新兴业态是重点任务之一,着重发展立足实体经济的自主电子商务平台。着力推动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和网络商业生态服务支撑体系,实现产品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信息化协同创新,打造网络化新型企业创新集群。互联网商务平台建设与运营应成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从潍坊的现状看,信息化在潍坊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懂计算机知识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特别是既懂业务流程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的骨干人才比较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五)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反馈
说明:本专业为2014年新上专业,目前没有毕业生。
三、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一)就业岗位分析
(二)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计算机产业(公司),制造业(企业)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具有信息统计分析与处理、信息系统实施与维护、软硬件系统组装与维护、数据库、网络、网站运行维护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能在社会各组织中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和服务类岗位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专业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方案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建议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的调整
面向企业信息化的整个产业链培养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职业方向的拓展,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面向企业培养的人才定位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上。
(二) 改进和完善现有课程设置
根据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的实际情况,面对社会发展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时,加大项目化教学的力度。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工作岗位设置模块化课程,形成新的课程结构,做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专业理论为专业能力服务,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课堂讲授与操作练习同步,构建项目课程体系。
(三)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实践工作岗位设置教学模块。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应尽可能以岗位实际项目作为教材,以实践操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根据具体操作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将其同步传授给学生。
(四)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与项目教材改革制度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长远发展出发,学校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相关设备,为实践教学提供物质条件。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
学校教师加大力度,编写适合教学的项目化教材。
(五)大力培养实践教师队伍
项目化教学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实践指导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加大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力度,增强教师的实战经验。要求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社会声誉高、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六)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要求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规范,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恰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实践教学交融并进,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方式以学生岗位能力、实际工作过程技能、作品完成效果、学习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制作效果、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能力、自我纪律约束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
1.“工作岗位性”评价
学习中的实训过程当作对实训的成绩评价。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岗位对从业人员具有特定要求,专业性是其工作的一大特性,学习过程中本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评价项目。
2.“工作过程性”评价
工作过程学生能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协作的方式使学生乐学,好学,学习有目的性,在工作过程中有收获,享受制作提升技能又学到专业知识的全新教学方式。由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成员互评形成。
3.“工作效果性”评价
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通过工作岗位模拟,拓展知识面,团队协作完成作品创作,提升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以完成时间、工作情况为评价依据。
4.“工作系统性”评价
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掌握了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在体验课程的学习中逐渐了解面向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增加对岗位需求的了解,通过岗位模拟,应用软件学习,职业能力培养,把学生逐渐培养成为专业能力强、适应相应工作岗位的“企业人”。
范文大全 · 手机版 m.fw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