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驻村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调研报告

  关于驻村调研报告一

  按照市委统一要求,我到杜村镇匡家庄村担任了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任职以后,按照市委要求,认真对村情概况、组织建设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事业情况等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其间,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实地察看村情、听取群众意见、走访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驻村调研报告范文

  一、匡家庄村现状

  (一)村情概况

  匡家庄村,位于XX市西部,距杜村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邻寺后村,南靠大郐家沟村,西接吕家大村,北毗肖家洼村。全村共有110户,335口人,党员15名,低保户9户。主要姓氏有孙、朱、李三姓,居住民族均为汉族,全村共有土地890亩,人均2.5亩。1987年5月,在水利部门扶持下,村组织人员打大口井1眼,使周围70亩地旱涝保收。2001年3月,引进占地300亩,主搞绿化苗木的青岛绿波苑集团公司,使闲散人员得到的安置。2002年5月,镇政府投资,在村前河上建拦水坝1座,可储水2万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态和水浇条件。2003年3月,引进占地200亩的黄金梨种植项目,对村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带动作用。

  (二)经济发展情况

  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薯类、蔬菜为主。养殖业主要有牛、羊、猪、鸡等。第二产业:主要有电锯两户,专搞木制品生产。第三产业:运输车四台,油坊加工一户,豆腐生产一户。

  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殖和到企业务工。村庄集体经济收入匮乏,主要依靠部分集体土地租赁收入。本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占总数近一半的地,土质较好,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其余为丘岭地,种植花生、地瓜等作物。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经济意识的提高,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的粮食作物种植,转变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且经济作物占到一定比重。主要经济作物有辣椒、马铃薯等,使村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养殖业又成为种植业之后的一个主导产业,养猪、养羊、养牛业快速发展,其收入已超过种植业的收入,成为村经济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其它行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如商业,粮油加工业,客运出租业,这些业户在经济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也摆脱了土地的束缚。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首先表现在人民生活的提高,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农民对土地的投资信心增加,产量年年增长,从87年的人均2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800公斤,人均收入也由87年的800元,增加到现在的9868元。全村80%的户有电话,电视拥有率达90%。村庄建设也有了巨大的变化,通过村的统一规化,房屋宽敞整齐,街道宽阔干净,一改过去的脏乱差,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二、匡家庄村发展的优势

  (一)民情优势

  一是匡家庄村民风淳朴,村民民主意识较强,法制观念较好,政治意识较浓。二是群众求富心切,各自都在积极寻找门路,力求尽快走出贫困,因而易于引导。三是经过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流转等措施,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已从种田的束缚中走了出来,解放了生产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创新意识明显提高。

  (二)区位交通优势

  匡家庄村,位于我市西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北紧依朱诸路,村南是林木茂盛的明山岭,岭下是清澈的小河。山清水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二、三产业流通基础。

  (三)资源优势

  匡家庄村水资源丰富,内大口井一眼、拦河坝一座,可储水2万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态和水浇条件;该村生态环境优美,风光秀丽,自然生态优越,环境幽雅恬静,空气清新,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基础。

  三、匡家庄村发展的劣势

  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匡家庄村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农田设施得到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事业也有了一些改变,群众收入也得到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约着匡家庄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匡家庄村属丘陵地貌,地势起伏落差较大,客观上对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困难;村内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劳务经济没有特色,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自身没有经济实体,还主要依赖政府过日子,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农田排灌设施老化,;社会事业进步缓慢,农民文化、教育、健身、娱乐场所和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受土地规划影响,村庄没有预留一分一厘建设用地、全部是基本农田,严重制约了村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脏乱差现象时常出现,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急需改善。

  (三)有用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人力资源水平较为落后,剩余劳动力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低,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有农业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即便是本地人才(尤其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村民),也基本上是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很难留在本地就近创业,“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的现实局面比较尴尬。

  (四)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大部份都从事农业生产,村干部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村民需求;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党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没有形成应有的梯次结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个别党员干部大局观念、奉献意识不强,工作上有畏难情绪,遇事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

  四、下步工作计划

  匡家庄村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构建富裕和谐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加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为重点,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为手段,全力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针对集体经济收入较低的问题,可采取“近”和“远”的两项措施。所谓“近”,就是一方面帮助村庄进一步挖潜现有资源进行增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优势争取企业等社会各界加大对村庄的帮扶力度。所谓“远”,就是与村庄共同谋划好未来发展规划,使村庄发展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具体说就是充分发挥村庄自然地理优势,依托区位好、环境好、资源好、人缘好等优势做好村庄改造和第三产业这两篇大文章,为村庄巨大发展奠定基础、蓄足后劲。另外一定要紧紧抓住“明山岭”开发建设的契机,做好大文章。

  (二)针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问题,可与村庄一起发挥最大能力争取各级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解决村庄实际问题。一是对村内道路进行整修建设;二是在村南建设一处村民休闲娱乐场所,包括安装健身器材、绿化场地、整修池塘、修建道路等。

  (三)针对农民增收和生活问题,一是引导帮助村民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种养殖业;二是积极联系推荐村民到效益较好企业务工;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更多人员成为技术型人才;四是力所能及帮助困难家庭。

  (四)针对受土地规划影响制约村庄发展空间的问题,要积极建言献策、积极争取能给村庄调整一些建设用地,给村庄以发展空间。这个问题牵扯国家政策,难度很大,所以要尽己所能努力争取。

  关于驻村调研报告二

  一、我县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县农业发展历史大致有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和农业快速增长期(1978年—1984年);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农业稳定增长期(1985年—1999年);三是特色农业基地发展和效益农业推进期(1999年至今)。

  我县农业经济占我县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8%,主要有水稻、小麦、番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和畜禽、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主导特色产业。2004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04亿元,其中畜禽、蔬菜、茶叶、水果、田鱼分别占37.0%、17.0%、11.1%、9.9%、2.9%。

  二、我县农业优劣势及机遇、挑战分析

  我县农业具有特色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农业基础扎实等优势,同时存在农民素质不高、产品结构层次低、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投入力度小、农技队伍不健全问题。面临机遇中央重视“三农”、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省市 “百亿”交通工程启动等机遇,同时面临wto冲击、农产品绿色壁垒、自然灾害频发等挑战。

  三、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主要内容

  (一)调整基本原则

  1、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势资源开发相结合

  坚持以林、山、水、区域品牌等特色资源为优势,以独特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国家级楠溪江风景名胜区带动,大力开发有资源优势,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2、农业结构调整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向优质化、多样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要求。

  3、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相结合

  坚持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抓手,以开发绿色有机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深加工技术及设备为重点,以农资、良种、生产、加工、储运、包装、保鲜、营销等环节为切入点,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推进农产品品质、产业链、市场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加工转化程度,促进农产品市场的高端化和价值链的增值化。

  4、农业结构调整与相关产业发展相结合

  坚持“开放、优化、互动”原则,充分利用我县生态环境、山水文化、旅游风景区等独特资源优势,结合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开发能带动农业发展的相关产业,完善农业生产现代服务业,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环境,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5、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县建设相结合

  坚持科学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生态县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为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农业结构调整与强村富民相结合

  坚持“强业、壮村、富民”原则,一切从各乡镇、村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不断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村两委、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带动农民致富,逐步实现“村级低保”,推进“139富民攻坚计划”的实施。

  (二)产业基本构架

  1、县域特色资源开发产业带

  利用我县水资源充足、水质良好,林业资源丰富、林区自然风光独特和国家级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优势,进行有机地结合,做到保护有力,开发有序适度。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程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保护境内各大溪流水体质量。大力开发林业、水资源等,形成特色资源开发产业带。

  2、沿山名特优绿色产业带

  利用我县山区生态环境优良、山地面积较大、农村劳动力富裕、农业基础比较扎实、特色农产品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瓯北、乌牛、上塘、桥下等沿江乡镇的山区主要发展畜禽、蔬菜、乌牛早茶叶、中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山区乡镇重点发展蔬菜、畜禽、水果、田鱼、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名特优绿色产业带。

  3、沿溪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带

  利用国家级楠溪江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沿楠溪江流域主要景区和林区,重点发展一批集特色水果、原产花卉、耕读文化、乡土民俗、民间艺术于一体,并融入到生态环境和自然山水风光中,具有旅游观光、劳动体验、休闲度假、现场购物等功能,形成富有休闲性、观赏性、知识性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带。

  4、临镇生态休闲居住区

  利用我县生态环境优越、田园风光优美、山水文化独特、风水文化独有、耕读文化深厚等优势,在岩头、枫林、大箬岩等生活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的集镇,并符合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的居住环境优美地段,适度开发生态休闲居住区,发展生态休闲房产业。

  5、沿江农业精深加工区

  开发深度加工农产品,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同时要在沿江乡镇工业区内规划建设农业精深加工园区,作为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深加工基地和引进同农业发展相关的企业用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重点发展产业

  1、基本保证粮食稳定生产

  要正确处理好沿江工业发展与粮食稳定生产的关系,既要科学合理整理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土地,为工业发展提供适量用地空间,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促进工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又要实行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面积不减少,做到工业发展与粮食稳定生产两不误。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整体抗灾能力;大力引进水稻、小麦、番薯、玉米等优良新品种,增加单产;在稳定家庭联产二轮承包制的基础上,引导鼓励种田大户实行规模经营;健全农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广应用绿色有机种植标准化技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形成粮食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总产值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2、大力提升主导优势产业

  我县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扎实、山地林场广阔,培育了畜禽、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主导优势产业,发展了罗东乌牛早茶、碧莲早香柚、枫林蔬菜、茗岙田鱼、东皋红柿等一批示范基地,获得了中国乌牛早茶之乡国家级“金名片”和乌牛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为我县农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但我县农业存在着素质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同市场需求结构的高端化要求很不相适应,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此,抓住机遇,面对挑战,突出重点,大力提升主导优势产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个重要任务。主要发展蓄禽、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主导优势产业,重点推进蔬菜、茶叶、田鱼、山地鸡等主要农产品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关键通过五个方面路径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二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加快农业产前、产后和产业链的整体开发深度。严格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分级、保鲜、营销等,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三是开展农业订单生产。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强农民之间、农民与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与联合,形成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五是规范市场监管。按照食品质量安全有关要求,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品牌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管理,规范农产品销售市场秩序。

  3、积极培育有潜力特色产业

  进一步挖崛丰富的中药材、林业、水资源的优势,做好中药、水、林等有发展潜力特色产业的战略研究,制订科学合理规划,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中药产业。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最具优势的民族传统产业,是国家“十一五”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我省正在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利用中药材资源的优势和制药业的基础,发展现代中药业,调整农业结构,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据去年行业统计,全球中药市场销售额达160多亿美元,近年来均以15%左右速度递增。我国国内市场销售额达8亿美元,其中进口4亿美元。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增强,中药的用途还从治病向保健、食用和美容等方面扩展,市场潜力非常大。据报导,香港李嘉诚先生将投资上百亿元发展中药业,把中药材原料和成药生产基地建到大陆,在香港设立销售中心,把中成药销往全世界。据调查,我县中药材资源的品种约占全省的72.3%,资源很丰富,钩滕、白术、丹皮、金银花等品种非常道地,种植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种植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发展了杜仲、温郁金、浙贝母、厚朴、金银花、天麻等一批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是我县农业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好。无论从外部市场环境看,还是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看,发展中药业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一是制订中药业发展规划。开展中药材资源调查,预测市场需求,结合产业基础,研究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并制订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培育中药生产企业。制订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我县有意向发展中药产业的工业大企业发展中药业;引进外地中成药生产企业在我县投资办厂,在山区建立中药材原料种植基地,带动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我县中药产业化。

  (2)水资源产业。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资源水量仅为273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5%。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用水量的增加,已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污染不断加重,人均用水量不断上升,将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主要资源之一。据预测,在供水保证率95%的情况下,到2010年温州将缺淡水4.19亿立方米,到2020年将缺淡水12.19亿立方米。我县水资源非常丰富,平均水资源总量34.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3850立方米。水利设施比较完善,已建成大小水库、山塘598座,楠溪江供水工程即将投入建设,西向供水工程已经开工建设。要充分利用我县丰富、优质水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优势,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做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科学合理有序综合开发水资源,发展水资源产业。一是研究发展战略。根据生态县建设目标、水资源现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好我县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战略研究,并制订开发与保护总体规划。二是加强水体保护。加大对楠溪江源头及各流域水体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限制楠溪江上游发展有污染的产业,增加治理投入,减少水体污染。三是合理开发水资源。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科学利用水资源,综合开发水利发电、引水供水、瓶罐装饮用水、水产养殖、旅游观赏等产业,吸引对水源水质有严格要求,并能带动农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到我县投资。

  (3)林业资源产业。我县境内山青水秀,溪流纵横,环境优美,林业资源丰富,是一个较有特色的林业大县,发展潜力巨大。充分利用我县物种资源丰富、适林地域辽阔、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交通优越、农村劳动力充足等方面的优势,开发野菜、野果等森林食品;兰花、盆景等花卉;根雕等竹木制品、旅游工艺品及木制出口玩具等产品;石蛙、梅花鹿、七彩山鸡等野生驯养业。进一步提升龙湾潭、四海山森林公园;开发楠溪江源头、五星奇潭森林公园等,建立森林生态休闲旅游网络,开辟森林旅游营销渠道。继续加大森林保护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实现林业产业化。

  4、加快发展与农业相关产业

  进一步完善农业配套服务业,改善农业结构调整环境。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规模经济和效益。

  (1)农业生产服务业。进一步健全农技服务机构及网络,建立特色农业专业培训机构、专业信息网站、庄稼医院、畜牧医院、良种母本园、种子种苗基地等;鼓励创办农产品销售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健全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服务能力。

  (2)旅游观光农业。利用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平台,开发具有山水风情、耕读文化、动植物园、生态水果园、农家乐等功能,能开展采果品尝、体验劳动、旅游观光、农产品现场销售及吃住玩一体化等活动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提升岩头牡丹园、下日川楠溪耕读乐园、楠溪江文化书院的品位,扩大服务功能;引进有实力开发商,适度开发新的富有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实施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

  (3)生态休闲房产业。利用楠溪江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山水文化、风水文化、耕读文化等特有的居住环境资源优势,在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框架内,结合旧村改造,编制位于岩头、枫林、大箬岩等生活配套比较齐全的集镇辖区内的生态休闲居住区规划,引进有实力有品牌房地产开发商,适度有序开发具有楠溪江古村特色的生态休闲房产业,提高山区乡镇土地资源的附加值,提升山区重点乡镇的城市化品位,转变小农经济陈旧观念,拉动绿色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四、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一个指导思想

  坚持“以资源带产业,以工业促农业,反哺农业,回报农民”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县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县提前实现现代化。

  (二)完善五大支撑体系

  1、组织领导保障体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应切实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领导,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各乡镇、部门特别是农业乡镇、涉农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应成立农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二是明确目标任务。将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相关乡镇、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完善决策机制。应制订一套科学、完善的决策程序,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开展对我县林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及名特优农产品的调查,为农业结构调整决策提供依据。应邀请相关知名专家组成农业结构调整专家组,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咨询服务。四是建立考评体系。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目标责任制要求,制订农业结构调整绩效考核办法和奖罚机制。建立农业结构调整示范乡镇、示范基地,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2、政策引导推动体系。一是完善规划体系。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乡镇领导、科研院校专家、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建立编制小组,负责编制我县大农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农业发展规划体系。二是健全扶农政策。围绕特色资源保护与开发、主导优势产业提升、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情况制订一套体系完善、推动有力、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3、市场信息导向体系。一是健全信息平台。及时收集有关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农产品市场供需、农业投资、上级扶农政策等方面信息为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二是拓展发展渠道。利用我县在外开超市能人回家过春节的机会组织联谊活动,并推介我县农业及名特优农产品,通过超市平台销售我县农产品,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一步健全在外经营能人商会组织,加强联系沟通。引导在外能人回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经销公司。三是建设交易市场。在乌牛、罗东等地建立乌牛早茶交易市场;在上塘、枫林、岩头等地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交易市场,获得市场信息对称性,降低农业企业和农民交易成本,提高主导农产品市场集散能力。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建设投入,培育一批集散能力强、知名度高农产品交易市场。

  4、自然灾害防御体系。一是提高农民防灾意识。加大对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对典型防灾减灾的案例进行剖析,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农户防灾意识。邀请有关从事防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人员进行防灾减灾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我县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健全灾害预报网络。把国家气象、防疫部门年度预报的台风、洪旱、疫情等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发送给农业企业、农户,使他们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工作。有关乡镇、部门干部要及时到农业企业、农户指导防灾工作,最低限度地减少农业损失。三是建立防灾专项预案。要制订重要农业基地及农产品的防灾应急专项预案,根据应急专项预案要求内容,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模拟演习,进一步提高实施防灾应急能力。

  5、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一是完善水利设施。进一步加强瓯江一级支流的楠溪、西溪、菇流、乌牛溪和主要二级支流的小流域治理工作。二是保护基本农田。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科学整合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土地。三是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我县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程度,重点做好瓯江北岸、楠溪江两岸及源头、重点风景区、生态脆弱地段的生态保护。

  (三)启动九大扶农工程

  1、特色资源开发工程。一是制订资源开发计划。建立由相关部门及有关乡镇组成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特色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由相关部门组成资源联合调查组,对山区资源进行专项调查,摸清资源情况,建立资源数据库。委托有关科研院校,研究我县特色资源开发战略,帮助我们理清开发思路,指导政府科学决策。制订我县农业及相关特色资源产业专项规划,指导我县特色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二是建立资源开发项目库。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选定的优势开发项目编制可行性报告,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从中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进入资源开发项目库。三是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制订专项优惠政策,吸收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来我县投资开发。在媒介上介绍我县特色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区位条件和引资项目,让广大投资者了解永嘉、关心永嘉、投资永嘉。同时邀请有意向投资者召开特色资源开发投资说明会。

  2、山区农业帮扶工程。一是选择一批帮扶产业。从资源优势强、产业特色浓、乡镇领导决心大的重点农业乡镇中选择一批基础扎实、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中选择一批带动面广、示范性强的基地和农户,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培育。二是建立一套帮扶机制。建立以挂钩部门扶特色基地,沿江乡镇轮换扶山区乡镇,沿江村居扶山区农业示范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扶农业科技项目,工业行业协会、商会帮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业企业帮农业企业、示范户的帮扶体系。重点扶持特色浓、开发潜力大的产业,带动面广、示范性强的基地,观念新、市场意识强、实力厚的龙头企业、示范户。三是出台一个扶农政策。结合全市实施的“139富民攻坚计划”,县委、县政府已经制订一个推动有力的扶农政策。各有关乡镇、部门要制订配套实施方案,重点扶持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

  3、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一是制订培训计划。要计划通过5年时间,使种养殖农户和农业企业负责人通过150个课时以上的培训,掌握3~5门农业实用技术或技能,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负责人和农户的整体素质。按照农业企业负责人和农户的文化水平、培训需求,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培训。二是创建培训载体。将已建立的科协农函大、科技局远程教育、农业局农广校等教育培训平台进行整合,在各产业相对比较集聚的乡镇建立技校,对农户进行培训。充分利用科研院校师资力量,引进浙江省农科院、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同我县相关技校开展合作办学。组织相关农户在本县农业示范基地召开现场会,交流推广示范基地成功做法,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三是建立培训基金。建立农民素质培训基金,集成到县委、县府的层面上,结合农民素质培训计划,进行集中统一使用,进一步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捐资,扩大培训基金盘子,加强培训力度。

  4、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一是明确培育对象。选择一批观念意识新、基础扎实、示范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有代表性重点农业企业,培育成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引导本县“巨龙”企业或引进同我县种养殖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相关的知名大企业,发展深加工农业,带动山区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实施培育战略。鼓励引导被列入培育计划的企业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鼓励多种经济主体特别是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拉长产业链,扩大带动面。积极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名牌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创建企业知名品牌。三是完善扶持政策。根据不同特色产业、不同企业及发展阶段制订“一企一策”,在企业发展用地、用电、税收、农补、科技计划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有力地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5、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一是坚持产业化经营理念。要运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运用科学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运用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运用市场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运用契约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建立经营组织模式。利用农业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按照自愿的原则,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建合作社、合作社连农户的发展格局。三是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模化经营,创建自主品牌。实行统一农产品包装和商标,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推销特色农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展“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方式,实行订单生产,稳定农产品销售市场,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

  6、质量信用建设工程。一是鼓励开展质量认证。加强对重点农业产区的主要农产品基地的土壤、水质、大气进行监测、分析,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为农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加大对农户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力度,提高农户质量意识,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规范施肥用药,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检测项目,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动态。利用检测机构,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基地等提供检测服务,为创建农产品品牌提供支撑。三是推行质量信息披露制度。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披露制度和质量事故报告制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站、期刊等媒体定期公布我县主要农产品质量信息,在我县主要农贸市场建立有品牌、质量安全信得过的示范摊点,引导经销商、消费者采购质量安全农产品,树立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

  7、农产品品牌打造工程。一是鼓励龙头企业创品牌。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特色浓、带动性强、潜力大的名牌企业,并积极申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免检产品。二是创建特色品牌基地。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积极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和国字号“金名片”。三是开展品牌宣传活动。要组织运送特色农产品参加各类展销活动,拓扩市场销售渠道。精选有特色农产品,参加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举办的评奖活动,提高农产品知名度。组织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农户赴消费市场大的城市、配套协作企业进行农产品推介活动。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我县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产品。

  8、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一是开发农业优良品种。引进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适合我县种养殖的优良新品种。建立种子种苗基地,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研究开发中药材、森林食品、花卉种苗等优势资源。二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乡镇农技服务体制,健全农技服务机构,完善农技服务网络,不断充实专业对口的农技人员,建立一支专业业务精、服务意识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农技队伍。建立农业庄稼、畜牧医院的特色门诊,完善农业病虫害预报网络,进一步健全农技服务体系。三是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同相关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良种母本园,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改进特色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及设备,发展加工原料基地和深加工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

  9、农业投入推进工程。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农业投入,并把各部门、乡镇的扶农资金集中起来统一使用。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申报农业项目计划,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建立贷款担保机构。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增加财政的投入,为农业企业、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服务。三是鼓励银行增加贷款。引导各银行、信用社增加对农业的贷款额度,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要建立重要农产品风险补偿机制,实施自然灾害政策保险计划和市场风险收入稳定计划,建立由自然风险基金和市场风险基金组成的重点农产品风险基金。

相关推荐

辞职报告 实习报告 述职报告 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工作报告 自查报告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格式市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调研报告怎么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模板行业调研报告党建调研报告产业调研报告农村调研报告党建工作调研报告基层党建调研报告学校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