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的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20-04-26 来源:读后感

三重门的读后感1500字

三重门的读后感1500字1

  《三重门》大家应该都很少有看过的吧!但是听过的却不少!还记得起初我也是经常听人说这本书,但是我却一直兴致缺缺。直到我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被逼迫的终于,在我们可爱的中文老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母语。

  关于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感到词穷的我来说,甚是理亏,于是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同意。说来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简介然后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云飞雾散,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三重门》完全不符合当今正在流行的校园青春风和古代穿越风;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关系。却不知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直到看完。当时针缓缓的指到十二点时,我轻轻地合上了电脑,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让自己放松放松。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面乱如团麻。不得不说我对于《三重门》最后的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而且这个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点都凸显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学生们错误的把读书理解为为了以后好挣更多的钱,而并非为了充实他们的内在和培养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并非了灌输什么正确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当林雨翔其中的一个朋友自豪地对他说读书有鬼用,读书不就是为了有钱吗?都有了那还读屁书?林雨翔不语,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揣摸出他当时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认同就是辱骂他太过骄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钱就到处鬼混。“反正我爸有钱。”“反正我认识谁谁谁。”“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有本事去找我爸妈。”自打出生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听过多少个人用一种傲慢,居高临下的语气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或是学校任课老师这样说了。但是平心而论,这些钱真的都是属于你的吗?很显然的,钱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若不是自己父母在外面劳心劳力,到处奔波,如今的孩子们怎么会这么幸福?

  不光是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或是受到了中考,高考制度的局限而出现偏科问题。就连老师和学校也是对于很多容易给别人带坏榜样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学生”整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对就对,就是错了也勉强算对。凭着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那些天天被欺负又有苦说不出的学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里。林雨翔就很明显的成为了众多“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别人泼了水他没阻止也要被训;明明是对方先跟他过不去却反而因为一点小小的抵抗落了一个准备接受处分的下场。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三字经里面写道:子不教,父之过。正所谓孩子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出自于他的父母。林雨翔的父母从小对自家儿子抱有很大希望,天天逼迫他背古文,背经纶;却很少真正的给予他过专属于家人的温暖和爱。林父不懂装懂,只收藏而不看书。虽然韩寒基本没有怎么描写到林雨翔到底受了多少他父亲的影响,但是我坚信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走进误区,甚至步入迷途。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是让孩子在一个快乐单纯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而不是跟株歪脖树一样,都站在悬崖边上了也不知道抢救。有时候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件坏事;既能帮助他解决烦恼,又能在同时间减少代沟,增加感情。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结局的部分,在经过多次反复地思考和仔仔细细地把整本书又嚼了一遍后,我终于发现为什么韩寒只留给人们一句“一张落寞的脸消失在夕阳里”,而不是把结局写的皆大欢喜,光明的这一边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了。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被称为文学现象的书;同时它也的的确确的反应了中国中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如果韩寒真的把结尾写的太过美好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虚假,毕竟在全中国现在还依旧肯说实话,又有胆量把它写说来的人不多了。

  其实《三重门》或许还不尊为经典之作,但是它却一本难得的好书,教会了我们许多的道理。令我们受益颇深。我鼓励大家都可以去看一下,你绝对不会失望的一本书。

三重门的读后感1500字2

  《三重门》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十年了,我才有机会读它,可见韩寒所说不假。我的确是由于父母很看重学习的缘故,过去很少读小说,像《三重门》这样被许多人称之为遗毒学生的书,自然是读不到。按理说我读了这本书后应成为韩寒的粉丝,因为过去我的处境和韩寒所批判的很相似。的确,我过去也反对我的父母不让我读小说,如今也这么认为,唯一的区别是我对父母多了一些理解。因而,我认为韩寒的《三重门》思想的确深刻,但还是有些偏颇。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正如韩寒所说,高考取材制度让许多学习不行但能力出众或有其他天赋的同学淹没在人海之中。打个比方,如果我是菲尔普斯,甭说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会去几次,我只会把去游泳池的时间贡献给补课。如此看来,高考制度问题很大,但能否找出别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从韩寒的后记中感受到,韩寒是想让大家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去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平庸。可是,社会选择人才需要标准,需要比较,如何才能让这些在某一方面有建树同学去得到社会的认可呢?很难。打个比方,你说你业务能力强,想有一个业务能力大赛让你脱颖而出,可这很明显不现实。其一,让还未走向社会的同学去比拼业务能力,不妥,其二,人和人的业务能力又能差多少,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还不是要像考高考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而,高考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之所以高考有那么多的弊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太多,人人都想过好日子,住洋房,开宝马,怎么办?于是,高考这样的竞争机制就诞生了,高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只要你去努力,就会成功。唯一不好的是那些像韩寒一样的金子大部分都不能像韩寒一样发光。可这赖不到高考身上,这些人不发光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找到“文化课学习”和“潜能开发”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这些人没有像韩寒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道路”。说到底,尽管高考制度有太多的弊端,但从中国的国情看,这个制度是这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制度。

  但是,好归好,缺点还是不少。正如韩寒在《三重门》中所抱怨的那样,如今的教育过于僵化。举个例子,曹禺的《雷雨》,这篇话剧其实怎么看都行,但老师和教参就是要让你死板的理解为社会的黑暗什么的,我就认为雷雨反应的是命运不可阻挡,不可战胜这一主题,但考试时如果这样答,肯定就错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僵化的教育其实是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陷入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对我们思想的成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如今的教育官僚化,市场化,花钱进重点就像过去的男子进妓院一样稀松平常。最后再报怨一句,政府能不能像给官员配好车一样在教育的投入再多一点?

  其实,我觉得《三重门》这本书适合大人去看,尤其是那些教育部门的权威,那些有免费好车的人,希望他们从中能得到一点毒害。学生呢,最好不要看《三重门》,看了你们会更叛逆,会被遗毒,当然,如果非要看的话,还是先看看我这篇伪书评,得到免疫保护后,再去看《三重门》。

三重门的读后感1500字3

  “……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这是《三重门》结尾,以一个在成长路上的孩子对未来的迷茫结束。这无疑是一个现实而又残酷的故事。与其说这是一部抨击教育体制的叛逆之作,还不如说这更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林雨翔的成长经历,让人嘘唏不已。这个在自由时代的压抑少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却最终迷失在了成长路上。

  作者用尖锐的笔触无情地揭露了当今社会某些真实存在而又被刻意忽略的不良现象,譬如,靠徒有虚名的“体育特长生”身份开后门进市重点,所谓的资深“化学老师”的辅导,在快餐店闹事的所谓“飞鸿帮”等等。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成长,都是不可忽略的。这是林雨翔的成长故事。不论他最终结局如何,这始终是独属他一个人的成长故事。我觉得作者想借此书告诉我们的,无非是关于成长的烦恼以及成长之路的坎坷艰辛。

  记得小学时,我也曾经历过的一次成长的蜕变,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学校要举行跳长绳比赛,我和另外十五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比赛。放学后,我们十六位参赛的同学一起到操场上练习。练了几遍后,大部分同学都跳过去了,偏偏只有我跳不过去。我不禁有些急躁起来,额头上是因紧张而沁出的一层密密的汗珠。接下来的练习,绳子似乎是存心跟我过不去,总在我脚下绊住,我又难过又着急,一时的尴尬让我不免灰心。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坐到桌前准备做作业。可是,看着眼前的`作业本,我心里却在想着跳绳:再过两天就比赛了,可我却跳不过去,成了班级的累赘,怎么办呢?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回来了,我找到了倾诉的对象,便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她。妈妈摸摸我的头,说:“跳不过去肯定是你节奏没掌握好,多练习几次就好了。”“可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啊?只剩下两天的时间就要比赛了,而且作业那么多,当了中队委,还要做中队的事情。怎么这么烦啊!”我心浮气躁,一时沉不下心来好好分析失误的原因。“傻丫头,这就是对你的考验啊。你跳不过去时对你来说是烦恼,等你掌握了诀窍跳过去的时候,那就变成快乐啦。

  没关系,明天练习的时候注意掌握好节奏,多练几次就行了。”妈妈依旧语态温和地劝解我,让我感到有什么东西在体内渐渐地重新振作起来了。“可要还是跳不过去呢?”我皱眉。“只要你认真练习,就一定能成功。”妈妈用力地搂了搂我的肩,眼中满是对我的信任与鼓励。“嗯!我要加油!”妈妈的鼓励,让我也找回了自信,信心渐渐地充满心中。第二天练习的时候,我心里默记着妈妈的话,不断为自己打气。同学们也热心地为我传授经验。

  我不再怯懦、不再浮躁,全神贯注地练习着。一遍、两遍……七遍、八遍……终于,当我再一次跑进去,再跳起来的时候,绳子在我脚底下轻快地滑了过去,我一口气冲到了对面的队伍中——成功啦!接下来,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越跳越熟练,再调皮的绳子也绊不着我啦!很快,比赛的日子到了。随着裁判老师一声哨响,绳子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孤线。我和同学们像一只只轻盈的燕子,跑进、跳起、跑出,在上下翻飞的绳子间来回穿梭。一圈、两圈,十圈、十一圈……我看到和自己并肩为班级荣誉而奋斗的同学们一个个身轻如燕,聚精会神地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每个人都没有丝毫松懈或倦怠,只有洋溢在我们周围的一股自信蓬勃的气氛。

  最后,我们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我欣喜若狂,顾不得抹去头上的汗水,和同学们击掌、拥抱,欢呼雀跃,尽情地享受着胜利带来的喜悦。我成功地克服了成长过程中的小挫折!也许林雨翔的成长需历尽更多的艰难困苦,但将来的社会一定不会埋没人才,只要有自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正如他的创造者韩寒一样。也许这本书的作者有些叛逆,也许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不够成熟,也许它的情节构造不是很完美,但它是一本属于新一代正在成长中的人的“成长物语”。

  我知道,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我的成长道路也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我的身边有一直支持着我的亲人、朋友;但我也深深知道,人生不可能一直这么顺顺利利,我的未来还会有各种坎坷、曲折甚至于磨难在等着我去面对、挑战直至克服重重障碍,其中的风风雨雨,还要靠自己去体会,没有人来为你保驾护航。而我,必将在历练中慢慢地成长,最终蜕变为美丽的新一段人生。我,还有我们,一起,正在成长……

三重门的读后感1500字4

  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并非出自我本意,甚至准确点来说有点被逼迫的倾向。原因不用说,当然是来源于我们可爱的中文老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母语。关于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感到词穷的我来说,甚是理亏,于是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同意。说来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简介然后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云飞雾散,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三重门》完全不符合当今正在流行的校园青春风和古代穿越风;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关系。却不知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直到看完。当时针缓缓的指到十二点时,我轻轻地合上了电脑,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让自己放松放松。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面乱如团麻。不得不说我对于《三重门》最后的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而且这个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点都凸显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学生们错误的把读书理解为为了以后好挣更多的钱,而并非为了充实他们的内在和培养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并非了灌输什么正确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当林雨翔其中的一个朋友自豪地对他说读书有鬼用,读书不就是为了有钱吗?都有了那还读屁书?林雨翔不语,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揣摸出他当时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认同就是辱骂他太过骄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钱就到处鬼混。“反正我爸有钱…”“反正我认识谁谁谁…”“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有本事去找我爸妈…”自打出生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听过多少个人用一种傲慢,居高临下的语气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或是学校任课老师这样说了。但是平心而论,这些钱真的都是属于你的吗?很显然的,钱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若不是自己父母在外面劳心劳力,到处奔波,如今的孩子们怎么会这么幸福?

  不光是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或是受到了中考,高考制度的局限而出现偏科问题。就连老师和学校也是对于很多容易给别人带坏榜样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学生”整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对就对,就是错了也勉强算对。凭着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那些天天被欺负又有苦说不出的学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里。林雨翔就很明显的成为了众多“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别人泼了水他没阻止也要被训;明明是对方先跟他过不去却反而因为一点小小的抵抗落了一个准备接受处分的下场。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三字经里面写道:子不教,父之过。正所谓孩子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出自于他的父母。林雨翔的父母从小对自家儿子抱有很大希望,天天逼迫他背古文,背经纶;却很少真正的给予他过专属于家人的温暖和爱。林父不懂装懂,只收藏而不看书。虽然韩寒基本没有怎么描写到林雨翔到底受了多少他父亲的影响,但是我坚信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走进误区,甚至步入迷途。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是让孩子在一个快乐单纯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而不是跟株歪脖树一样,都站在悬崖边上了也不知道抢救。有时候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件坏事;既能帮助他解决烦恼,又能在同时间减少代沟,增加感情。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结局的部分,在经过多次反复地思考和仔仔细细地把整本书又嚼了一遍后,我终于发现为什么韩寒只留给人们一句“一张落寞的脸消失在夕阳里”,而不是把结局写的皆大欢喜,光明的这一边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了。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被称为文学现象的书;同时它也的的确确的反应了中国中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如果韩寒真的把结尾写的太过美好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虚假,毕竟在全中国现在还依旧肯说实话,又有胆量把它写说来的人不多了。《三重门》不尊为经典之作,却也是一本少见难得的好书。希望这本书在开导了我的过程中,同样点化了下一个即将要看或是已经在看得你。

三重门的读后感1500字5

  花了好一段时间,终于读完了《三重门》,却没有一种释怀的感觉,因为里面有太多东西值得让我思考……

  很多人讽刺着说韩寒是个愤青,就算是这样,又有何不可?至少别人敢爱敢恨,敢想敢说,总比那些虚伪来得实际。当我们穿梭在城市街头时,总覆盖一层华丽的外壳,这外壳既是人心所造,更是社会所造,它使人们在抉择的一瞬不加思索地选择了虚伪,却又开始为自己的角色感到迷离……人活着,或多或少为的就是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而快乐,为亲人、为朋友、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而对于韩寒,他所希望得到的快乐是更多人的理解,这里是更多人而不是所有人,因为他更需要在他身旁的人的离解,至于那些高踞在高等教育上人云亦云的人,也就渐渐地无关紧要了,毕尽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难以改变几个时代的力量。在回到愤青的话题,我同样也有当愤青的欲望,但我没有那个资本,我难以将自己所有的敢爱敢恨毫无顾忌的诠释出来。站在自己的天空望着韩寒,发现自己这儿比他的世界小了好多,他那里的暴风烈日使他拥有了更多绚丽的彩虹,我默默退后了脚步。

  记得我最初看到韩寒的文字,是从《像少年啦,飞驰》中的序开始的,(我更喜欢看序或者后记,因为那里会有一个相比而言更真实的雕塑出现在眼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从雕塑已固定的神情中感受它的心声)接着便是《三重门》,以及他的博客,其实他的东西我所看的并不算多,说起来难免会有些主观。在《三重门》里,我能感受到韩寒在描写青少年单纯、幼稚却又自认为成熟的爱情背后,更多展示的是当今素质教育成果,一个个老师敷衍、清高、片面,而学生也是高傲、虚伪、所写的文章矫揉造作、盲目追求方框中的个性,学校里的领导做足了表面文章,把素质教育当成了玩RPG游戏,平时随便搞点这样那样的小活动,站在高处看似乎每个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心想所有人的素质的数值一等都有不小的上升了,然而学生们的确在这些活动中收获了不少――是经验(在老师、校领导面前受点罪、演点戏,回过头来三五成群拼命地骂)……不明白为何很多人总是在大力宣扬我国的素质教育多么多么的成功,取得了多大多大的进步,我想也只能敷衍地用每个人心中的比例尺各有长短不同来解释罢。

  我正跻身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长龙之中,是社会、是家庭堵拦得让人只有这一条出路,又或许我又更多的出路,只是我不敢于承认罢了。就好像我正站在素质教育高塔上,看到窗外或喜或悲的他,只能油然而生一种同情、一种敬佩,却不敢从高塔上向下跳,走进他的那般世界,只能继续迈向一切未知的塔顶。这或许就是我最痛恨的地方,窗外的光景和塔顶的神秘都让我留恋,以至于难以完全投身于任何一个选择之中,我还在徘徊,由于我的不敢于爱,不敢于恨,不敢于想,不敢于说,简单的归结便是虚伪,我不想归罪于谁,因为选择比埋头努力更能让人在成长中成熟。我不想现在就做出我的选择,因为随着对自己的不断认识,我会更加理性地面对未来。

  我不想用点评的语气去谈韩寒,因为谁都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人的人生,我也不想在文章中出现中国这样的词,因为我知道,我很渺小,和所有人一样那么平凡,一辈子也望不尽它。

  轻舒口气,终于,外面天亮了,又要开始踏上走往校园的征程,之前的话仿佛是在睡梦中写下的。好了,我现在能做的只有上学了……我确确实实没有勇气去当一名反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小混混,只能在梦中默默地祝福韩寒,真的,快乐就好。与其不断地为未来的选择而烦恼,不如踏踏实实的过好每一天,未来的让未来去选择吧……这才是真正的我,反正我是金子,总要闪光的……

三重门的读后感1500字6

  看《三重门》仿佛在回忆过去,而读主人公林雨翔的故事就有对看镜子照的感觉。

  正如后记中写的:这就是生活。的确,本书写的都是大实话,出自肺腑之言,都是直白,尖刻的。人物表露出的是少年的狂傲,青春的不羁。也许这是一个典型得到心理年龄,十来岁的少年处在一个不安分的年龄,爱表现,爱出风头,有一定的才华与能力,希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赞美,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林雨翔想树立的是一个独立完全的自己。对于赏识自己而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仍会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在今人看来这不能算作无情,且美其名曰“现实”。

  与我们这些同龄人相处,父母们扮演的上一支配者与被支配的角色。我们的饮食起居都是父母包办。为了我们,父母宁可自己少用一点也不会让我们比别人差。这在无形中给我们造成了压力,使得我们被“逼”着学习,其实关心、理解并不是父母单方面的“必要条件”,而是亲子间互相的“重要条件”。看看两鬓斑白的父母,受着充满期盼的眼光,一种肩负重任的感觉自心头由然而升,于是硬着头皮勉强往书堆里钻。最终,在无奈之余偶然的发泄竟被说成任性;一阶段的失败被认为是不求上进,贪玩,父母对女儿的言行表现有最后的裁判权。反之,一个家庭的喜乐也受我们的支配,女儿考上重点大学,全家津津乐道喜上眉梢。更有胜者,一家三口今天“新马泰”明日“港澳台”。如果孩子高考落榜,那么家中立刻变得死气沉沉,静若无人,有时还有吵架声传出;学习考试期间家长陪读陪夜是普通现象。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用心我们永远也不会理解,更不会接受。

  孩子的无奈,父母的期待,老师的苦衷。你可以对当今的教育制度抱怨,但不应指责。或许现在的你正如那个林雨翔。《三重门》没有结束,林雨翔只是在十字路口发呆,不知道结尾应是什么。到此,小说告一段落,而大家仍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走着。作者也希望各位能继续。无论发生什么事告诉自己:我是天上的星宿,总是发光的。作文

三重门的读后感1500字7

  之前一直听别人说过这本书,却一直因为考试的事情而不得不压後拜读的时间。高考之後又限於和衕学的聚会以及家人亲戚的祝贺当中。进了大学以後,对大学生活得浓厚的兴趣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彻底的阻碍了我看书的慾望。知道今年春节,在书店的书架上偶尔看到了这本书,於是买下来准备细细品读。

  今天终於将这本书看完,虽然只用了几天的时间,但是在这几天中,却有了一些感悟,因此想要写下来以记录我的这些感想,同时也是爲了纪念我的一个新的开始吧。

  刚开始看这本书时,只是觉得里面的很多语言诙谐而且幽默,激发了我更大的兴趣,我想这个或许也是这本书获得大众的认可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吧。其次,在这些诙谐幽默的语言中,却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道理。在字里行间中说出了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中,朋友之间,家庭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矛盾。而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中,通过幽默的话语,说出了用一般的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文章的主角林雨翔从初中到高中的生活经历,构成了本书的全部内容。然而就是通过描写了林雨翔的普通人的生活,揭露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或者说是社会的矛盾。首先说的是林雨翔在初中的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学校中的马德保与罗天诚,苏珊与沈溪儿,基本上这四个人与学校中其他的一些事情,反应出很多的问题。青少年的早恋问题,在学习上的补课问题,这里说的补课当然不是正常的补课,还有青少年的莫名的攀比等等的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的展开,其主题其实是爲了抨击与讽刺当代的教育体制与教育制度,这一点在林雨翔高中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更加的明显。高中校园设施的差劲,花钱买进学校的也不是一个两个。

  而在家庭教育的方面,韩寒没有否认林父林母对於林雨翔所付出的爱,但是同时韩寒也写出了林母累长城的巨大的瘾,对於林雨翔来说何尝不会产生比较不好甚至是比较恶劣的影响?这也就从一个比较小的侧面反映出家庭的教育在一个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中考之後的林雨翔,阴差阳错之下又与他喜欢的同时也喜欢他的苏珊失之交臂。林雨翔进了市重点,而苏珊故意没做前五题的选择题只是为了能和林雨翔在同一所学校。这不能不说也是我们青少年在年轻时所期待的浪漫的爱情,然而现实却总是残酷的,不像电视中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在等待着我们。

  高中的林雨翔又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在与钱荣,与自己的室友,与文学社,与校长等等人物的周旋中艰难的求得自己的一片生存的空间。在描写这些场面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丝毫不费力气的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在社会中才会遇到的勾心斗角。尤其是在林雨翔与钱荣、与文学社的社员之间,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整本书中,韩寒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现在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现状的极大的讽刺。然而读过这本书之後,确实是有很多额外的感悟,苏珊对於林雨翔的感情是比较打动我的地方。

  其实最感兴趣的还是文中幽默诙谐而又富含哲理的的语言,此处摘两例。

  1:历来博学之人,大多奇丑。要不是实在没有女孩子问津,谁会静下心来读书。

  2: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学生的都是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相关推荐

工作计划 学习计划 自我评价 自我鉴定 简历模板 读后感 成语 词语 水浒传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昆虫记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朝花夕拾读后感海底两万里读后感骆驼祥子读后感童年读后感草房子读后感老人与海读后感小王子读后感城南旧事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艾青诗选读后感简爱读后感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读后感400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红岩读后感小英雄雨来读后感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读后感300字爱的教育读后感青铜葵花读后感稻草人读后感夏洛的网读后感狼王梦读后感开学第一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