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工作报告
中山市,古称香山县,是广东省辖地级市,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希望对你有用!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xx”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市发展征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系列重大事件冲击等困难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会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全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决策部署,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不仅有效应对了各种风险挑战,而且较大地提升和发展了茂名,完成了“xx”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xx”时期,我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激发发展活力,破解发展瓶颈,拉开发展格局,形成发展热潮,办成了系列实事难事,极大增强了全市的信心。
综合竞争力提升。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5.6亿元,增长8.0%,五年年均增速10.6%,经济总量稳居粤东西北地区首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3.9亿元,增长10.6%,五年间翻了一番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5.5亿元,五年年均增速50.1%,总量从全省倒数跃升至中游。金融服务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存贷比五年提升8.3个百分点。在省对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评估考核中,20xx、20xx年连续两年获得总分第一。
工业实力显著增强。20xx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13亿元,五年间翻了近一番。新增134家规上工业企业。新增高州、化州2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工业园县域全覆盖。茂名石化炼油改扩建工程完工,原油加工能力达20xx万吨/年。茂名热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竣工投产。成功引入德国巴斯夫异壬醇、中海油粤西LNG和联塑建材等大型企业项目。
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丰硕。五年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家,建成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0家。建成怀乡鸡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水东芥菜省级标准化示范区。投入资金20多亿建设现代高标准农田114.6万亩。粤西农批水果和蔬菜交易区正式运营。全国500强海亮集团千亩种植基地、全球首个桂圆电子交易中心落户高州。
发展新动力加快培育。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建成淘宝和京东县级服务中心6个、村级服务站191个。20xx年全市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64.9%。商贸物流业发展较快,亿丰家居、华南商贸城和市交投物流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市民高新片区商贸物流集聚区基本成形。六韬珠宝等兼具工业地产和孵化器功能的项目加快推进。
(二)坚持交通先行,基础保障能力全面加强。
交通建设进入集中开工、大步发展时期,立体化交通网络初步构建,五年累计投资267亿元,是“xx”时期的2.7倍。环保、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对外交通跨越式发展。包茂高速茂名段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公里。汕湛高速茂名段全面开工。云茂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茂湛铁路建成通车。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开工建设。湛江机场迁建已确定首选场址。茂名综合客运枢纽和博贺疏港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对内交通加速一体化。改造完成茂名大道、茂高快线、茂化快线,“两区两市”纳入中心城区半小时生活圈。茂名港大道、海洋大道东段、悦民路南段、环城东路、西城西路、高长线二期等新建项目建成通车。茂东快线、市民大道二期基本建成。完成国省道改造工程18项596.3公里,G207、G325以及S280、S282、S284、S370等15条国省道相继完成改造。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3290公里。
环境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城乡清洁工程”五年投入超过10亿元,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各区(市)垃圾填埋场均建成投用;110个镇(街)建成生活垃圾转运(压缩)站。河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以及信宜、电白、高州金山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茂南污水处理厂即将建成。
水利电力工程扎实推进。五年水利建设投资57.6亿元,增长92%。高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高州水库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首期工程建成投用。建成名湖水库至河东水厂第二输水管线。滨海新区供水工程和水东湾城区引罗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电网结构大幅优化提升,实现主网220千伏双环网格局。
(三)坚持滨海发展战略,构建港业城联动发展新格局。
以滨海新区“三大平台”为主战场,推动港业城联动发展,初步形成滨海发展新格局。
滨海新区起步区建设全面推进。深水大港雄姿初现,东防波堤推进至3300多米,西防波堤推进至1100多米。粤电煤炭码头工程基本建成。广州港集团博贺通用码头正抓紧开工前准备工作。粤电燃煤电厂项目基本建成。博贺湾片区规划建设同步推进,博贺湾大道、博贺湾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高新区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五年建成项目68个,投资76.7亿元;在建项目56个,投资81亿元。高新区北片区开发成型,西南片区全面启动建设。产业多元化发展,健康产业园区、光伏发电项目等有序推进。国家危险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落户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全面完成乙烯厂卫生防护距离搬迁安置工作,彻底解决该厂“久试未验”问题。
水东湾新城建设初具规模。水东湾综合整治开发项目进展顺利,跨海大桥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水东湾清淤完成一期工程,海洋公园(一期)和滨湾路绿道项目开工。南海旅游岛道路及两侧改造项目启动。高地智慧城路网建设加快推进,歌美海公园和市中心医院项目开工建设。
(四)坚持扩容提质,城镇化水平有新提升。
坚持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战略,中心城区发展框架拉开,人居环境改善,集聚能力增强。
中心城区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原茂港区、电白县合并设立电白区。北组团东北五小区、油城十路片区、站南片区和西城片区全面开发。中组团市民片区加快建设。南组团水东湾城区旦场、高地、南海等片区不断拓展。
城市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面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市容环境明显好转。建成南香公园和榕园。打造茂名特色的露天矿生态公园。启动建设官渡公园。基本完成市区公园(广场)湖水治理工程。加强市区大气治理,空气质量指数排名居全省前列。电白城区基本完成东、西湖改造工程和海堤绿道系统改造一期工程。河西老工业区纳入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炼油厂卫生防护距离搬迁安置完成一期第一批搬迁工作。
中心城区交通加快改善。建成双山七路、西粤南路、官山五路和官渡三路。基本建成官渡四五六路和西粤北路,开工建设文明北路和大园三路。完成高山桥改造工程。完成光华南路、人民路、油城路等20多条道路沥青罩面工程。站南片区改造城南路、金城东路、锦华路二街,新建人民南五六路;西城片区进园路、周坑大道等加快推进。电白城区加快推进“七路一桥一广场”建设,厂前路、人民路完成改造,新湖路改造加快推进。开通北组团至南组团和东组团公交线路。
县域城区提质升级。信宜获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重点推进站前片区开发建设,打造锦江河“一河两岸”景观带,建成淘金湾广场;高州市重点建设“七路一桥一中心”,建成东方大道、笔架山森林公园等重点工程;化州市重点加快“三江六岸”和“三大出口”项目建设。
(五)坚持改革发展,体制机制焕发新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累计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40项,调整比例达48.6%。市县镇村四级行政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全面建成。商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基本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重点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成市、县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编制和公布工作。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市级试行编制零基预算;集中使用大额资金、清理盘活闲置资金、非税收入分配、政府性债务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整体节支率达7%。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立市国资委,推进国资监管全覆盖。获批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
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市级采用BT融资项目32项。面向民间资本公开招标重大项目。资本市场融资实现突破,拓展了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信托计划等融资渠道。
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滨海新区起步区、高新区推行区镇、园镇互动改革。水东湾新城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和推广包茂高速“大包干”机制和“六个一”督导机制。建立完善“两会两考两通报”制度。
加大民生投入,五年民生累计支出919.7亿元,年均增长25.3%。省十件民生实事市县配套资金拨付进度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20xx年统筹6000万元公用经费用于重点民生项目支出。
全民社保扎实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80.2%。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从20xx年1152元/月提至20xx年20xx元/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至100元;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至430元。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城乡低保五保救助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全面铺开。
民生实事全面加强。就业创业工作有效推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6万人,新增转移就业劳动力54.5万人。建成创业孵化基地8个。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新增养老床位1.9万张。建成保障性住房1万多套,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5.8万户。建成粤西救灾物资储备基地。解决234.4万人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圆满完成“9·21”复产重建任务和两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社会事业成绩斐然。成功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市专利申请量是“xx”时期的5.1倍,获省科技进步奖数量居粤东西北各市前列。教育创强基本完成,投入资金56亿元。建成茂名一中、市二职新校区和愉园中学,市五中实现整体搬迁,开工建设愉园小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校区扩展工作顺利推进,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完工并投用,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滨海校区开工建设,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成功开办,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广东农林科技职业学院加快筹建,形成“一本五专”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市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市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完成。“隋谯国夫人冼氏墓”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群众体育活动异彩纷呈。疫病防控、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有效开展H7N9、登革热及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
平安建设深入推进。坚持安全发展,着力加强危化品、道路交通、非煤矿山、油气管道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茂名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开工建设。集中开展“六大专项”和“3+2”等打击整治行动,全力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治理治安重点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率先在全省开展“一村(居)一律师”工作。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此外,人口计生、民族宗教、国防动员、双拥、统计、气象、地震、残疾人、红十字、外事、侨务、地志、三防、应急、打私、打假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法院检察院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落实政府常务会议学习制度。加强政务公开。分解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任务。督办督查工作全面加强。监察、审计监督作用进一步发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整治慵懒散奢和奢靡浪费之风;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打造风清气正、务实担当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五年,我们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取得了比预期要好的发展成果。我们深深体会到有四点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必须坚定信心。面对困难挑战,全市上下始终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是我们战胜困难的第一法宝;二是必须求真务实。强化问题导向,接地气、重心下沉、走群众路线,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三是必须敢于碰硬。通过攻克工作中的一个个“硬骨头”,鼓舞士气,昂扬全市干事创业的精神。四是必须锲而不舍。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对重点工作反复敲打、持续督办、经常过问,最大限度抓落实、保进度、促发展。
各位代表!“xx”时期的发展成就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茂名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交通仍然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增收节支压力大;城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历史欠账较多;发展框架拉开以后,要素需求增加与供应难度加大矛盾突出;机关作风建设有待加强。对此,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厚植发展基础、加快振兴发展战略机遇期。抓好这五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前不久结束的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确立了未来五年“一体两翼三大抓手”发展思路和“三个做大”发展战略,为茂名描绘了美好蓝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扭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我们要着力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构建粤西重要交通枢纽。完善“四横两纵”铁路网。建成“三横三纵”高速路网。打造区域性深水大港。同时,完善提升主干公路网,推进城市组团交通一体化,建设现代客货站场。二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重点抓好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及建材、新型金属加工及装备制造、特色轻纺、生物医药与健康、电子商务及生产性服务业等七大主导产业。三是建设粤西组团式中心城市。推进“北优、中联、南拓、东进”四大城市组团建设。优化发展现主城区,中联发展市民高新片区,南拓发展水东湾城区,东进建设博贺湾片区。四是壮大特色县域经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依托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推进县域产业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五是深化改革开放,突出抓好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金融改革创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外经贸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工作。六是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科技、教育、就业、社保、医疗、扶贫开发等各领域事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十三五”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落实。我们要把规划目标落实到具体工作和具体项目上,落实到部门的工作责任上。要加强宏观谋划,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十三五”规划笼子。要进一步完善工作督导机制、推进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我们相信,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奋斗,茂名一定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20xx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并呈现分化,争先进位难度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财政金融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钢铁、水泥等大宗产品价格处于低位,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为此,要结合茂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持发展定力,做到趋利避害,注重把握四个关键:一是牢牢把握做大经济总量这个总前提。我市发展尚处在量变阶段,没有较快增长速度、较大经济总量,就很难为产业调整、城市发展、改善民生提供支撑。二是牢牢把握做大主导产业这个动力源。实业兴茂,不改变主导产业单一局面,就不可能提升我市经济抗风险能力。三是牢牢把握做大城市规模这个大课题。在拉开中心城区框架的同时,要改善环境、完善功能、集聚人气,推动组团融合,增强城市经济规模效应。四是牢牢把握民生福祉这个落脚点。要守住民生底线,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
20xx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和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一体两翼三大抓手”发展思路,做大经济总量、做大主导产业、做大城市规模,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总额和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
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八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粤西重要交通枢纽。
全力搭建交通“主骨架”。加快汕湛高速茂名段建设。开工建设云茂高速茂名段。加快玉茂一级公路前期工作。完成深茂铁路茂名段征拆收尾工作。加快推进博贺疏港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河茂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完成博贺新港区东西防波堤主体堤身建设。争取年内运营粤电煤炭码头。开工建设广州港通用码头。推进博贺新港区30万吨航道、30万吨原油码头、保利利丰矿石码头、油品化工码头等前期工作。启动吉达港区建设前期工作。优化提升水东港区功能。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编织城市组团间交通网。加快推进西部快线、工业大道南段、悦民大道等城市快线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加强南北组团公交联系。
打通交通“毛细血管”。加快完成茂东快线、环市西路路面改造、观珠高速出口至沙琅一级公路(一期)工程。加快县道升级改造。扎实推进危桥改造。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完成350公里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任务。做好“十三五”公路建设项目规划和国道路网升级工作。
加快建设交通关键节点。开工建设茂名综合客运枢纽。完成火车站改名工作。加快推进(电白)现代铁路货场、湛江机场迁建和粤西空港物流园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深入落实城乡道路两侧建设实施规划控制的有关规定,整治道路两侧及重点地区违章建筑。坚持严管重罚,加大对超限超载及路面污染执法力度。强化源头治理,严厉查处非法加工、开采矿产砂石行为,严查车辆非法改装窝点,坚决杜绝非法改装车辆上牌、领证和通过年检。
(二)突出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主导产业。
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推进茂名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双回路电源供电线路、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应急救援基地、循环经济示范中心等项目建设。继续抓好西南片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建设健康产业园、中德精细化工园和现代商贸物流园。抓紧完善博贺新港区物流园区、博贺临港工业区、高地智慧城信息产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域园区体制机制,提升园区用地、融资和基建能力水平。建立市县园区人才与项目互联互通平台。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做大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七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资源、劳动力和乡贤等优势,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注重项目谋划,抓好重点专项规划对接,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上级规划“笼子”。开工建设粤西LNG造陆工程。大力支持茂名石化新上项目、粤桥矿业30万吨/年钛毛矿精加工、六韬珠宝等项目建设。强化“一事一策一团队”工作机制。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挂钩服务企业活动。全面落实企业减负政策和工业技改扶持政策。完善技改(创新)重点项目储备库。研究出台技改事后奖补实施细则。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级技改专项资金。加大规模企业奖励、品牌奖励、投融资服务、用地(林、海)扶持等力度。加快实施重点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各区(市)重点培育2-3家行业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全面落实《电商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培育扶持一批青年创业者、中小微企业、专业市场、批发零售行业等电商经营主体。通过牵手电商巨头、培育本土化平台、企业自建平台等方式,加快完善网络销售渠道。挖掘特色产品优势,注重原产地品牌建设和产品质量管理,扩大特色产品网上销售。各区(市)加快建成至少一个特色鲜明的电商集聚区或物流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递下乡工程和电商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电商服务体系。
抓好房地产业、旅游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落实国家出台的房地产去库存系列政策措施。适度开发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商业地产。积极开展包茂高速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及营销。精心组织好“开渔节”。支持浪漫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三期、御水古温泉度假村二期、放鸡岛海洋度假公园扩建改造项目建设。支持南海旅游岛按照国家4A景区标准进行规划和改造。加快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改造及管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光伏发电、绿色能源发电和充电桩等项目建设。
(三)突出抓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建设粤西组团式中心城市。
加强北优组团建设。加快完善东北五小区、油十片区、站南片区及西城片区路网和市政设施。建成文明北路(官渡路至大园路段)、大园三路。统筹推进站南片区西粤南路、站前大道、站南路、金城路及排水排污工程建设。完成站前路、江东路等沥青罩面工程。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着力推进露天矿“引水、种树、建馆、修路”四大工程。加快建设官渡公园、上宾体育健身公园及若干街头公园。推进小东江综合整治,建设生态休闲公园。升级改造城区公园、广场、游乐场。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和布局。大力实施中心城区亮化工程。抓好棚户区改造和河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做好迎接国家园林城市复检工作。
推动中联组团发展。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抓紧完成市民大道二期、高新大道二期建设。积极推进市民大道三期建设。加快粤西农批、亿丰家居、华南商贸城、市交投物流园等商贸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利用好市民中心和市民公园,吸引发展要素集聚。推进颐年苑等项目建设。
加快南拓组团建设。加快推进电白城区“七路一桥一广场”建设,动工建设兴华路、登步路、水东大道镇东段,扩建迎宾北路。建成包茂大道南。加强城区防涝排污系统改造。加快水东湾综合整治开发项目,力争年内完成大桥主桥桩。
加快南海半岛绿道和道路两侧改造建设。力争完成海洋公园(一期)工程。加快推进高地智慧城项目,抓好路网工程、广科院滨海校区、市中心医院、歌美海公园等项目建设。
推进东进组团建设。完成茂名港大道改线和延长线、博贺湾大道、G325电城段路面改造、Y880恒大路至管委会段、污水处理厂(首期)工程。基本完成博贺湾东片区(一期)土地一级开发。加快保利大都会、新渔港、安置区建设。开工建设博贺湾大桥及东连接线、东湾公租房、高州人民医院滨海分院。加快建设滨海新区供水工程。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数字城管建设工程。深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推动城区环卫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管理。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落实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工作。加强对小街小巷硬底化改造及交通标识设置,分散主干路交通压力。加强户外广告、公共停车位和小区物业经营管理。
(四)突出抓好特色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扶持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专业村镇建设。加强特色果蔬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实施农民合作社提升工程。抓好渔船更新改造工作。积极开展农产品促销,充分发挥粤西农批作用。强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培育与建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
全力推进县域产业发展。各区(市)结合产业功能定位和发展实际,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扶持信宜电子元件生产及矿产加工、高州不锈钢制品及皮革生产、化州生物医药及矿产加工、茂南石化及粮食饲料生产加工、电白水海产品加工及香精香料等产业发展。谋划建设一批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项目。
构建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抓好高州、信宜和化州等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建设。信宜重点推进城东站前片区、城西片区、行政中心区、城南一河两岸商住区、达北线商贸新区建设,高州按照“优化老城,东拓新区,北跨鉴江,南联金山”思路推动形成“一城多区”格局,化州积极拓展橘州新城居住商贸片区、城南金融商贸片区、城西标志性商住小区、城东行政文体片区。推进“三旧”改造、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综合改革。编制完善县级市全域城乡建设规划,提高村庄规划覆盖率,强化规划执行率。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覆盖县镇村的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体系。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建设茂名特色美丽乡村。推进名镇名村、幸福村居、文明示范村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居和传统村落保护。推进信宜、茂南和化州3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五)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形成发展新动力。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市县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制定镇街权责清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农垦、供销社、市直高等中等职业院校等事业单位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和市场监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和“一门式网格化”全科政务服务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市公共服务中心实体大厅、网上办事大厅以及行政审批与公共资源交易代理“中介超市”建设。
积极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创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扩大零基预算试点,研究编制三年滚动预算和镇级基层运转补助经费使用办法。压减专项转移支付,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统筹用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加强重大项目资金管理和政府性债务管理。深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试点工作。力争年内完成1家农信联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制改革。推进中小企业“新三板”、“四板”挂牌融资。深化国资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谋划组建市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及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深化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健全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广PPP融资新模式。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
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为民营经济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足够的发展空间,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更多竞争性领域。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正面宣传,鼓励民营企业家创业创新、依法经营和回报社会,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业、支持创业、勇于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抢抓“一带一路”、包茂高速开通机遇,推进茂名梧州战略合作和泛北部湾城市群合作,加快茂名向东向北区域合作发展。切实做好对台工作。积极邀请外地茂名商会回茂、海外侨商组团来茂考察访问。加强与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
(六)突出抓好环保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工业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建成茂南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和水东湾新城水质净化厂项目。加快14个中心镇污水厂建设,规划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长效机制。落实好“河长制”水环境监测工作。加快推进高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恢复89米正常蓄水位征地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加强小东江、鉴江、袂花江等重点河流污染治理,提高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加快禁养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核准清理和非禁养区养殖场限期整治工作。抓好重点区域和特殊天气空气质量监控。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进炼油厂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安置工作。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快淘汰“黄标车”和燃煤锅炉。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体系建设。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沿海防风林、红树林及河口湿地生态功能区保护。开展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治理修复,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成20个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抓好G207和G325等重要道路两侧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加快推进高州水库集水区生态公益林全覆盖。严厉打击违法侵占林地行为。
(七)突出抓好民生事业,推动共享发展。
两会专题推进就业社保扶贫工作。认真落实“双创”战略,深入实施“千人创业带动万人就业工程”,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促进创业2200人,新增转移就业劳动力5.5万人,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8000人。抓紧出台急需紧缺人才管理办法。巩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成果。完善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征地农民社保资金分配工作。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实施精准扶贫,启动第三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统筹推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完成教育强市督导验收和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工作。启动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建成愉园小学和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心楼。抓好市育才小学、崇文学堂等学校建设工作。加强中职综合实训中心和县域职教中心建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创建工作。高度重视“一本五专”建设,启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西城校区建设,抓好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农林科技职业学院筹建工作。大力支持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启动创建卫生强市工作。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做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规范、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抓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施。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茂名建设。严防妥处暴恐活动,重拳打击电信诈骗、涉枪、涉毒等各类突出犯罪。建立和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重点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八)突出抓好政府自身建设,确保工作落实。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会决议和决定。主动加强与政协沟通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主动向社会公开重要民生事项。健全依法行政决策机制,落实《茂名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规程》。建立健全政府立法制度和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大群众网上诉求办理力度。抓好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七五”普法、“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和信访维稳工作。
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坚持重心前移、主动服务、层层传压,形成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强化责任担当,任务细化到点,责任落实到人,敢于啃“硬骨头”,用实绩来检验落实效果。坚持问题导向,打破陈规陋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发扬“钉钉子”精神,牢牢盯住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实实在在把一件件事情干好。继续开好县域发展交流会和三大平台建设工作现场会。强化考核激励和督查问责。
更加注重廉政建设。深入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和制度防腐。加强行政问责和执法监察。
各位代表,茂名加快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站在新起点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咬定目标,扎实苦干,不断谱写茂名振兴发展新篇章!
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篇2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一改两稳三确保”的工作重点,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积极应对严峻形势的挑战,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实干的精神、坚定的信心,加快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加强生态建设与民生保障,促进依法行政与社会和谐,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基本完成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xx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23亿元,比上年增长8%,增速逐季提升。人均生产总值8.9万元,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2.4亿元,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1192.2亿元,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6亿元,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903.7 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1.8亿元,增长10%。出口总值278.8亿美元,增长5.3%。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增长5.3%。成立“马上办”办公室,有力地推动了项目落地。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情况良好,各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二)经济质量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2.5:55.3:42.2,轻重工业比为54.8:45.2。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5%。新增规上限上企业626家,净增377家。百亿级企业增至9家,十亿级企业超100家,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比重达45.6%,创历史新高。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8.8%。承接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增长179.1%,增速排全省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境内外上市挂牌公司增至27家。建成专业镇金融超市与服务平台。“助保贷”政策撬动金融机构贷款16.6亿元。大涌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试点成效初显。启动4个市级产业平台建设。成功打造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4%,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8.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6.1%。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获省"优秀"等次,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考核、环保责任考核均排全省第二。
(三)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公布行政权责 “三张清单”,取消、调整各类权限173项,赋予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小榄镇、三乡镇更大权限。启动“三规合一”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项目投资审批体制改革,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市行政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行政村综合服务大厅实现全覆盖。整合优化12345服务平台,完成网上办事大厅中山分厅镇区站建设。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95万户。实施定向财力转移支付改革。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16家市属国企开展股权招商,中山公用成功引进复星高科参股。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征信和金融服务一体化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扎实推进。基本建成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交易平台,完成资产交易1770宗。教育综合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9所普通高中收归市级统筹办学。中山港口岸扩大对外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复,神湾港获准设立国内首个对外开放游艇码头。海峡两岸中山论坛落户中山。
(四)城市建设管理不断加强。翠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与澳门共建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深中通道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立项,我市极力争取的A3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工可报告专家评审会。105国道跨线桥全线通车,广珠中线二期、纵四线等工程顺利推进,沙港公路开工建设,19条重点断头路基本打通,129 条农村公路完成硬底化,危桥改造基本完成。处置闲置土地1.8万亩。“三旧”改造向纵深推进,新增实施改造土地面积2223亩。投入16亿元开展1267项秀美村庄项目建设,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完成中心城区核心区主干道雨污分流主体工程,12个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加快推进。三大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建设和扩容项目稳步实施。建成北台、金钟山等8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启动紫马岭公园、彩虹绿洲公园改造建设。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4.2万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近年新高。
(五)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成功入选人民网“全国民生典范城市”。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47元,增长8.6%。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6%,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考核排全省第二。城镇社会保险参保919.1万人次,养老待遇显著提高。全面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体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平价药包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广。低保标准提高到533元,发放低保资金4423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建成保障房1584套,改造250户双低家庭危房和140户优抚对象危房。4000名异地务工人员获得积分入户资格,1.2万名异地务工人员子女获得入读公办学校资格。办理老人免费乘车卡3.4万张,建成8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为全省第三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本科录取率排全省第一。建成53个社区体育公园、40个自然村健身苑点。首条快速公交示范线投入运营,新增公共自行车6000辆。市、镇、市场三级食品检测体系加快建设,所有镇区建成食品综合快检中心。对口帮扶和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六)社会综合治理不断创新。积分制管理项目获全国地方政府创新奖,673名异地务工人员被聘为村(居)特别委员,40个异地商会成立“新中山人服务中心”。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成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市。建成286 个社区综合服务大厅,社区建设“2+8+N”模式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创建“无三害”城市取得明显成效,禁毒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开展涉枪涉车等“六大战役”严打了犯罪,“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创建达标率100%,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村居全覆盖,刑事发案下降近两成。有效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形成“1+30”人才政策体系,人才集聚效应明显。所有镇区设立法律服务大厅,“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面铺开。信访制度改革成效明显,越级上访大幅下降。矛盾化解取得积极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外事侨务、港澳事务、台务、民族宗教、统计、审计、国防建设、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气象、人防、档案、方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一年,我们始终注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查找解决“四风”等突出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把“为民、务实、清廉”贯彻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坚持厉行节约,严格“三公”经费管理。推进依法行政,加大规范性文件清理和监管力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在全省依法行政考评中获优秀等次。推进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化管理,行政复议委员会机制进一步完善。自觉接受人大的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4件、市政协提案234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深入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加大重点政务督查力度,加强网络问政,推进政务公开,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强化监察审计,加强廉政建设。
过去一年,我们紧紧围绕 “深化改革年”,把握改革的窗口期,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民主法制等领域改革,以改革求突破,向改革要红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我们紧紧围绕“项目落实年”,着眼于大项目、大企业、大平台、大交通,着力破解征地拆迁、国土规划、立项审批、资金紧缺等难题,在工程推进、项目落地上取得新突破。我们紧紧围绕“效能提升年”,加强制度建设,开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促进审批提速、行政提效、服务提质,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深深感到,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会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我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山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正处于改革攻坚和转型升级的爬坡阶段,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传统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培育;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生产总值、出口等指标增速未能实现年度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呈固化趋势,新旧矛盾相互交织;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并存,制约项目落地的短板没有根本性改变;城镇化未能同工业化很好地融合互动,新型城镇化、新型专业镇建设任重道远;基础建设和城市管理滞后,交通、环境、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工作,与百姓的期盼仍有差距;一些公职人员服务意识和履职能力有待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需要加强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xx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xx"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综观当前宏观形势,世界正在酝酿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智能制造2.0、工业4.0概念,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应用,必将带来世界经济的重新洗牌。中央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广东自贸区正式启动,全省新一轮改革创新大幕已经拉开;深中通道、深茂铁路、港珠澳大桥等重大战略通道进入预期,我市区位优势得以重构和凸显。尤其是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断,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我市经济发展较早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已进入轨道,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要正确研判形势,提振信心,因势利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判和部署上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把今年定为"狠抓落实年",聚精会神、脚踏实地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要把握机遇、保持定力,做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更加注重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均衡发展,更加注重改善营商环境,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20xx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新型专业镇建设,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调整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坚持改革攻坚,释放制度红利;坚持智慧发展,建设精品城市;坚持统筹资源,优化发展空间;坚持依法行政,推进公平正义;坚持和谐善治,增进人民福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务实求进的作风狠抓落实,奋力开创"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建设新局面。
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5.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出口总值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3% 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稳增长强后劲,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托住大盘稳增长,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空间和条件。统筹用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高水平引进来与大步子走出去相结合,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打响工业大会战,建设实体经济强优城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扶持健康医药、新能源、游艇等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引进一批高端装备项目,培育一批重点企业,推广一批产品应用示范,支持一批核心技术创新,建设一批产业发展载体,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光电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上市"。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深化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镇区盘活镇属资产。引导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运作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生鲜电商,重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
发挥投资带动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113项,年度计划投资376.9亿元。坚持全市招商"一盘棋",整合招商资源和政策,建立市镇两级客商服务队伍。实施靶向招商、专业招商,突出城市整体形象推介,引进一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项目。狠抓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推广定期会办、联合审批经验,研究实施项目投资"直接落地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重点投向交通、市政、能源、水利等领域。建立投资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投资强度、节能、环保等准入标准,提高投资效益。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领域建设。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扩大信息、养老、健康、文化体育等新型消费业态,适度开发高端消费。推进省级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建设,加强旅游规划统筹,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扩大旅游综合消费,拓展国内外旅游合作领域。加强商业网点规划,鼓励连锁企业进社区,统筹城市综合体、大型商业广场和镇区商贸中心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要立足当前和考虑长远,保持房地产政策相对稳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相关收费,积极消化存量,科学控制增量,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争取中山港、神湾港口岸扩大对外开放年内通过验收,开通黄圃港口岸。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加强与港澳合作,实现中山-澳门游艇自由行。深化口岸通关改革,推进电子口岸系统建设与省内区域通关一体化。积极申报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推进市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园建设。扶持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旅游购物、市场采购等外贸新模式,设立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监管区。发展服务贸易。培育外贸品牌和境外营销网络,支持中山产品进入国际组织采购名录。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华南进口乳品交易中心建设,打造红木、大宗消费品等商品进口新平台。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加强与省自贸区对接与合作,研究创建综合保税港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拓展东盟、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
支持欠发达镇区提速发展。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加大对欠发达镇区的扶持力度。新增4.9亿元用于镇区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安排4.2亿元用于欠发达镇区均衡性转移支付。统筹安排1亿元用于镇区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安排4.5亿元支持欠发达镇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更大地释放改革的活力,更多地依靠创新的力量,来激发内生动力,更加突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生态质量,让发展的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后劲更足。
大力推进战略平台建设。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实施八大创新工程,打造"两区四带多集群"产业格局。积极争取和用好省的政策支持,加快翠亨新区建设。推进中山港东移、翠亨新区路网桥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翠亨快线年内通车。启动翠亨新区科技金融新城建设。高水平建设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推进一批优质项目落地。推进四大市级产业平台建设,鼓励各镇区向平台输送项目。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抓手,构筑城市创新空间集聚集约,技术与产业创新协同协作的创新生态。落实加速折旧等措施,支持企业升级设备,推动"机器换人"和"智能化车间"建设。优化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探索发行科技创新券。设立市重大科技专项投资基金。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工业发展研究院建设,提升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盟服务功能。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培育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发展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组建"大仪网",实现科技服务"云"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
增强金融的供血能力。做好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完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推广建设专业镇金融服务中心,完善专业镇金融超市与服务平台。发挥好100亿元市建设发展股权基金作#用,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鼓励企业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发展社区金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完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培育发展新型商业模式。新型商业模式是一片沃土,政府要培土施肥、精耕细作。加大力度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实施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新兴业态,支持电子商务园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社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电商企业和行业电商平台,鼓励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移动互联等业务,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支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开发研究和整合运用,加快完善大数据生态产业链。创建"中山美居"网络品牌,建设"中山美居"体验平台。整合装饰行业资源,打造泛装饰交易平台。
集聚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高层次人才入园创新创业。扶持创新科研团队,落实高层次人才入户、子女入学等政策。实施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选拔一批优质企业的经理人进行培训。创新高层次人才评定,培养企业"双高"人才。加大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力度,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加强劳动者培训,实施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1.5万人,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办好"中山人才节"和高层次人才联谊会,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
三、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扩容提质
把扩容提质作为城市升级的战略方向,放大格局谋划城市发展,按照产城融合、智慧人本的理念,提升城市承载力,按照精心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的要求,打造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突出、文化浓郁的现代精品城市。
加快推进"三规合一"。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提高政府对空间的管控能力。年内完成"三规合一"规划编制,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严格划定生态控制线,科学界定城市开发边界。统筹土地管理,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规范地下空间利用。用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精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科学谋划和编制好"十三五"规划。
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工作,推动工业用地竞争供给,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收储力度,完成存量建设用地清查工作。加快"三旧"改造,推进闲置用地处置,铁腕整治"两违"问题。有序发展商品厂房,推动低开发强度厂房改造,鼓励"企业上楼"。通过扩、消、并、转,整合和提升工业园区,促进园区二次开发。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 "强心优副"战略,提高中心城区集聚能力,强化小榄、三乡副中心公共设施建设。围绕综合交通枢纽站场,推行公交导向型开发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加快电子政务、北斗等云平台建设。推进社区"数字化"建设,建立社区管理信息化平台和基础数据库。打造人文中山,推进岭南文化特色街区复兴,加强对古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大力推进交通路网建设。坚持交通先行,积极配合做好深中通道前期工作,推动深中通道按照A3方案年内动工建设,加快推进配套路网对接工程建设。争取广中珠澳城际纳入珠三角城际轨道网规划,推动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尽早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构建中山捷运系统。加快中开高速及小榄支线、广中江高速建设。完善骨干交通网络,建成阳光大道接福源路、十水线小榄水道特大桥,开工建设岭栏路、二环快速路港口至横栏段、番中公路改建工程,续建纵四线、大南路、古神公路二期、广珠中线二期,改造岐江公路沙溪段、长江路、省道S268线古镇至横栏段。加大中心城区道路网络改造建设力度。增建公交站场,完善自行车、行人慢行交通系统。启动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推进主干农路硬底化二期工程。
增强城市保障能力。加强能源供应的调度和储备,加快热电联产、天然气管网等项目建设。完善通信和供电网络,开展"宽带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推进抗咸工程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四、加强生态建设,打造更加宜居美丽中山
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守住生态底线,加强污染治理、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创造更多绿色财富,守护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好家园。
扩大绿色空间。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加强对城市绿地、山体、河流、岸线的开发管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建设城镇景观林带和环城防护林,建设一批公园。支持岐江河沿线镇区打造滨水走廊。推进秀美村庄建设,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内河涌整治力度,逐条消除中心城区内河涌劣五类水体。继续推进城乡雨污分流,加强岐江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整治西江中山河段、小榄水道、鸡鸦水道等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重点企业在线监控,加强燃煤扬尘、尾气废气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快淘汰锅炉和"黄标车"。建立最严格的用水用地管理制度,加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评价。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节能。推广LED 绿色照明和新能源汽车,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管,推进集中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鼓励企业清洁生产。统筹环境容量指标管理,加快建立节能量、排污权和水权交易制度。严把环保准入关口,杜绝重污染项目上马。继续实施差别水电气价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五、改善保障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到心中最高位置,牢牢树立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的需要,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努力让百姓生活更加体面和幸福。
构建普惠托底的社会保障。市财政统筹安排9.4亿元,用于生活、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健全养老、生育、工伤保险制度,扩大特定病种医保支付范围。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帮扶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推进低保、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实施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机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公租房1557套,基本建成1800套。推进慈善、残疾人、红十字会等事业改革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20xx个。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集约化发展,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探索家庭教育新形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创新公办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社会资本办学与职教联盟新机制。改造提升特殊教育学校。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推进省市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扩大家庭医生式服务和"医联体"试点范围。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完善中医预防保健网络,推动中医药进社区。鼓励社会办医,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深化平安医院建设。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及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职业危害管理,保障劳动者健康。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 "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机制,探索社会治理中山模式。启动综合网格化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一法五全"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加强社区综合服务大厅规范化建设,实现社区建设"2+8+N"模式高标准广覆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提高社会组织承接外包服务能力。扩宽异地务工人员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网上信访工作。加强劳资关系源头治理。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维护和保障社会安全。深化平安中山建设,大力开展全民治安,提升"平安细胞"创建的广度和深度。巩固提升医院"无医闹"、场所"无三害"、社区"无毒害"、城市"无三非"工作,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力度推进"平安出租屋"建设,推动刑事犯罪案件明显下降。开展社区戒毒康复,推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创建无假药城市。推进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推进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安全生产,强化应急管理。做好公共安全工作。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开展全民修身行动。推进中山纪念图书馆、139文化街区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办好孙中山文化节,筹备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擦亮"中山杯"华人华侨文学奖等文化品牌。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支持发展体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国防建设,做好人口计生、外事侨务、港澳事务、台务、民族宗教、气象、统计、妇女儿童、人防、地震、档案、方志等工作。做好对内对外扶贫工作。
六、扎实办好实事,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包容性发展,发挥社会政策托底作用,实施"市民点菜、政府埋单",全力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努力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的身边,办到百姓的心坎上。
经过广泛征集民意,今年继续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畅通工程。完成新建、改建村级公路项目830个,里程约324.9公里,解决167个行政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放心食品工程。加强对食品种养、流通、消费环节的快检快筛,全市快检农产品、水产品、餐饮食品50万份。完善镇区水产品快速检测点24个。建成动物卫生远程视频,对全市畜禽定点屠宰企业和批发市场进行实时监控。建成市总控中心1个、镇分控中心24个、重点企业监控点203个。实现200亩以上蔬菜基地产品安全检测全覆盖,新增放心菜生产基地1000亩。三是放心饮水工程。对城区3万户用水户自来水管网进行改造,将易锈蚀的灰口铸铁管和镀锌钢管更换为耐腐蚀的聚乙烯管等管材,增加管网末梢定期排水,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以上。四是便民就医工程。在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和实名制基础上,实现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博爱医院、小榄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检验检查结果和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三甲医院微信、网站、电话等多渠道预约,方便群众就医。五是城市"绿肺"工程。紫马岭公园增加夜间开放时段,田心、金钟山、北台等3个森林公园对外开放,丫髻山、铁炉山、银坑等3个森林公园及树木园三期完成规划设计并启动建设。建成西区彩虹绿洲公园、港口湿地公园,推进翠亨新区国家湿地公园和五马峰公园建设。绿化美化村庄40个,森林景观改造2500亩。六是内河清流和城区治涝工程。在完成中心城区核心区主干道雨污分流主体工程基础上,开展首批内河涌整治,年内治理主城区发疯涌、白石涌、西河涌、崩山涌、羊角涌5条内河涌和镇区茅湾涌等48条内河涌约300公里,年底前基本消除这些河涌劣五类水体、"黑臭"现象和垃圾漂浮问题。此外,对旧有排水系统启动升级改造工程,对兴中道、华柏路、博爱七路、悦盈新城、起湾道(起湾道与中山四路交叉口)及兴华大街(兴华大街与建设街交叉口)等6个内涝易发点进行排水改造。编制完成《中山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白石涌排涝泵站投入使用,建成发疯涌排涝泵站。七是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新增创业园区(孵化基地)6个,组建50人创业导师团指导创业,扶持500名有创业愿望人员入园孵化,1.5万人接受创业教育。新增市场主体8000家,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八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工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全市所有镇区,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体娱乐、康复保健、辅导培训、助餐等居家养老服务。九是全民健身工程。新建全民健身驿站60个,形成城乡居民15分钟步行健身圈。100所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每个镇区举办12场次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十是出租屋平安工程。落实出租屋备案登记,实行分层分类服务管理。实施出租屋网格化管理,推行网格内"联合巡查、综合执法"。推进出租屋信息化管理,在全市出租屋推广应用门禁视频系统,年内覆盖50%规模以上出租屋。
各位代表!做好20xx年各项工作,必须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更加优良的作风、更加勤勉的工作、更加高效的服务,建立权责统一、务实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实市镇两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提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能、推动改革的能力。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管理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规定。建立规范性文件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市镇权责清单,建立审批服务事项目录管理系统。深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化建设,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管理,推广镇区综合执法模式。扩大政务公开领域和范围。完善行政复议机制,妥善化解行政争议。
二是坚持奋发有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狠抓落实。树立正确的激励导向,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舞台、创造条件,为创新和探索留出足够的空间。加大培训力度,完善领导干部知识结构,推动知识能力转型升级,提升公职人员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形势、驾驭新局面的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是坚持优化服务。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开门抓作风",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落实"三集中一分开"。完善市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提升网上办事大厅业务办结率。规范建设项目中介组织管理,建设网上"中介超市"。探索推行"三证合一"改革,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增强政府网站服务功能,探索政务服务微平台,健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体系。加强督办,深化督考合一模式,实现绩效管理镇区全覆盖。加强行政效能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各界的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
四是坚持廉洁自律。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落实"一岗双责",探索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廉情预警系统。完善内部审计"年审制",突出对改革措施、财政资金、政府重点投资项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等方面的重点审计,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专项审计的监督。逐步推进镇区集中支付改革。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和廉政建设各项规定,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公车使用等规定,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楼堂馆所建设和人员编制增长。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适应新常态,要有新气象。人民的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嘱咐重托,是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在中共中山市委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带着"精品城市、和美中山"的美好追求,拼搏,进取,再创业;革新,突围,再崛起!
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篇3
一、20xx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中山区发展进程中不同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迎难而上,奋勇前行,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任务。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9亿元,增长1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7亿元,增长18%;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3亿元,增长20.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0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890元,增长14%,居全市之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引进内资和实际利用外资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一)全力以赴推动发展,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以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为重点,实施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措施,实现了“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的总要求,发展活力和后劲得到显著提升。
重点项目推进有力。全年推进100个大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不朽巷等6个拆迁改造地块挂牌出让,一方东港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星光耀广场等16个项目进行主体施工,明秀庄园等12个项目主体封顶,上方港景等18个项目实现竣工。
大连金融服务区建设步伐加快。制定实施大连金融服务区发展规划,新增16家金融及融资类机构,初步构建起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及融资中介服务等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实施街道包楼宇招商和服务工作,扎实推进“1050工程”,新增9座税收千万元大厦、1座税收亿元大厦。
时尚消费旅游中心建设再创佳绩。新培育3条特色街区,青云58街成为全市首条环境友好商业街,特色街区品牌效应凸显。佳兆业广场、老街项目为天津街增添新的消费特点,青泥洼-天津街商贸功能区成为全省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凯丹天地购物中心等10个商业项目加快建设。虎滩公园市民广场投入使用。指导行业协会成功举办中山区首届茶文化节和第二届酒吧文化节、红酒节。
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继续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全力推动演艺娱乐、影视传媒、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项目做强做大;新引进科技企业8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亿元;在全市率先启动“无线城市”建设,实现了重点商业、旅游和景观区域的无线网络全覆盖。
(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民生质量得到提升
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新成效。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建立社会管理的领导体制、政策体系、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投入650万元在全市率先开展和谐楼院自治建设工程,弃管楼院物业管理社会化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拓宽社会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领域。“新概念家庭”评选活动获得广泛好评,进一步密切了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投入4200万元购置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办公用房,投入600万元完成6个社区功能提升改造。投入2700万元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在街道社区推进扁平化、网格化管理,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会”治理结构,先后推出“96816信息服务平台”、“居民管家服务”、“以小见大工程”、“物业联盟”、“关爱空巢365”等一批管理创新典型,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就业和社会保障开创新局面。预计全年实现实名制就业1.8万人。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构建就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投入1200万专项资金扶持创业就业,中山区创业服务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加大社会救助、残疾人和养老事业投入,完成低保调标工作,建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新建5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出台推进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发展系列政策,我区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教育事业又上新台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内涵发展。顺利通过“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完成明秀嘉园小学新校舍建设、教师进修学校升级改造,启动中山区素质教育实践学校与东港商务区配套中小学建设项目,完成中小学信息化二期工程,构建区域、学校、班级三级网络体系。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创建学前教育联盟,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和中山区早教中心。深化实施新学校创建工程,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再现新亮点。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举办首届全国老年服饰模特艺术邀请赛,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更具影响。中山美术馆成功跨入国家级专业美术馆行列。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圆满完成国家卫生城市迎检任务。完成桃源、海军广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建设。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困难群体慢性病防治基本药物帮扶机制,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工程,群众看病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强化城区建设管理,生态宜居品质持续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精心实施青山工程、鲜花大道工程和绿化升级改造工程,植树1.5万株,新建改建绿地8处,更新草坪1.7万平方米。高质量推进“五个一”工程,升级改造鲁迅路等3条路街环境,新建改建6个市民健身公园和绿地游园,改造129个弃管楼院,新建全市面积最大的青云街周末菜市场,新建改建澳南苑等3处农贸市场,新建15处停车场共1200个停车泊位。维修改造19条三四级道路。扎实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核迎检工作。完成高原街等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植物园水体生态治理。
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完成6处旧城区改造地块拆迁收尾工作,依法对解放路沿线多年遗留的未迁户实施了拆迁。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景山街和不朽巷回迁楼建设已全面启动,春和市场“新居工程”主体封顶。完成轻工学院招待所地块回迁楼建设,在中心城区率先实现回迁安置。
城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城区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考评监督,持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违章临建、占道经营、广告牌匾等难点问题治理力度,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指数测评任务,省“四化”竞赛活动名列前茅,城区管理综合考评保持全市前列,构建了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城管新格局。
(四)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软环境建设卓有成效。认真贯彻落实全市“软环境建设年”活动部署,采取调研走访、对照检查、梳理剖析等多种形式,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构建“5521”监督网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机关作风明显改观,工作效能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跨部门协同办理机制,及时帮助企业和百姓解决实际困难。认真回应省民心网、大连民意网群众诉求。
“平安中山”建设扎实开展。构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和多元调解体系,成为全省属事信访无积案区。xx普法工作扎实开展,我区被评为“辽宁省普法教育先进城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加强警务改革,维护了全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管理,成为辽宁省食品安全基本标准试点区。大力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示范工程,构建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新格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会报告制度,依法执政意识不断提升。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实行重大决策向政协通报,积极采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意见。注重解决问题,建议提案办理解决率达到70%,居全市前列。政务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成为省级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单位。民族、宗教、档案、双拥共建、武装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20xx年12月至今,本届政府已历时五年。五年来,全区上下经历了一系列大事、喜事和难事,应对了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付出了比以往更大的艰辛和努力,成就了又一个辉煌的五年,形成了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过去五年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的五年。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xx年的2.4倍,年均增长14.4%;20xx年区级财政收入是20xx年的2.8倍,年均增长21.9%,比上一个五年提高4.5个百分点;20xx年固定资产投资是20xx年的2倍;大连绿地中心等一批城市地标性建筑开工建设,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58个,总投资2800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倍;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新办外资项目560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0亿美元,是上一个五年的4倍。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全面提高,全省56个城区经济综合考核我区名列第三、大连主城区之首,连续8年在全市考核中位列中心城区组第一名。
过去五年是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增强的五年。以推进四大功能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城区的承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金融机构加速集聚,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盛京银行、渤海银行、英大泰和财产保险等一批金融机构相继入驻,全区金融及融资类机构数量达到186家,成为东北地区金融人才齐聚、产品种类齐全、竞争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百年人寿保险、中荷人寿等金融总部实现跨地区经营。引进欧力士集团等知名总部企业,全区总部性质企业达到240家。省政府批准在我区设立“大连金融服务区”。新建6家五星级酒店投入使用;50多家高端餐饮企业集聚特色街区,30多个国际一线品牌专营店进驻人民路,引领大连高端服务业发展。东港商务区加速建设,引进的26个高端服务业项目滚动开发,成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之一。我区成功跨入“中国商业名区”、“中国商务区联盟”和“国际安全社区”行列,连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城区的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明显提高。
过去五年是民生优先发展的五年。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区级财政直接用于民生项目的支出30亿元。基本民生保障得到加强,率先建立城市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民办公助”创业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率先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化水平,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校舍,形成“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格局,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全市前列;新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魅力中山迎新春京剧晚会”、“棒棰岛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我区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验区”、“辽宁省文明城区标兵”、“辽宁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大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奖”等一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
过去五年是城区环境品质持续改善的五年。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累计完成41个城建“五个一”工程项目,累计拆迁旧城区93万平方米,植树9万株,更植草坪9万平方米,新建改建绿地6万平方米,完成明泽湖等2处水体生态治理,并网小锅炉108台,并网面积256万平方米,节煤5万吨,生态宜居环境不断优化;新建改建7处农贸市场;维修改造三四级道路32万平方米;新建公共停车泊位7200个,交通环境进一步优化;共治理各类地质灾害和险情隐患24处;建成集治安防范、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视频监控系统,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过去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完善的五年。坚持抓好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和服务创新,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创新行政执法监督方式,切实转变职能和作风,区政府机关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管理创新。“社区百姓评站所”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认真开展“五大系统”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科学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职能,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年艰苦的实践,五年不懈的奋斗,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优化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始终坚持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与中山区实际相结合,科学规划发展蓝图。五年中,主要领导两次调整,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却从始至终;在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时,我们应时而调、因势求变,更加注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坚持增量带动与存量优化相统一,牢牢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必须坚持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民生工作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整体推进民生工作,又注重解决具体突出困难;既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注重解决新生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始终坚持把当前发展与长远目标相统一,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相统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在分好蛋糕的同时促进蛋糕做得更大更好。始终把中山的发展放在全市的大局中去谋划,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保障大局,形成与全市发展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必须坚持勤政高效提高工作执行力。提高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始终坚持不折不扣地贯彻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每年列出一批政府重点工作,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跟踪督查,一抓到底,以重点工作突破带动政府工作整体推进。加强工作沟通,上下衔接到位,理顺各方面关系,兼顾各方面利益,聚合各方面力量,保持工作的协调性,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奋斗充满艰辛,辉煌凝聚汗水。我代表中山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区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老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区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山区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区综合竞争力不够强,主导产业需要进一步做精做强;社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力度需要持续加大;城区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精神不够振奋,作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目标任务和20xx年工作建议
各位代表,党的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实现新跨越,谱写中山科学发展新篇章。对未来五年和20xx年政府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贯彻党的精神为主线,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活力中山战略目标,解放思想,凝聚力量,紧紧把握“双重历史机遇”,围绕“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建设,拓展四大功能区布局,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民生品质,全面提高城区综合竞争力,为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区而努力奋斗。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完成“xx”规划。综合竞争力全面增强,民生保障更加坚实,文化建设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高端服务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发展现代金融、港航物流、国际商务、高端商贸、智能服务、健康休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推进东港商务区建设,完成“1050工程”任务,推动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邮轮经济发展,持续增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和效应,形成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化的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地均产出率,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高端服务业主体功能区和大连高端服务业核心集聚区。
——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全面提高。加大财政投入,每年完成重点民生项目10件以上。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持续加强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实现实名制就业8万人次,创业就业扶持资金年均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下,新建中山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5张以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应急救治、妇幼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生活更舒适、更幸福。
——智慧城区建设引领新发展。构筑信息资源共享、城区运转高效、公共服务便捷、社会和谐安定的智慧之区。主要公共场所、商业街区、旅游景点、商务楼宇等区域力争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产业智能化,加速信息技术与高端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管理智能化,推动新兴技术与政务管理、城区管理、社会管理紧密结合。加快便民服务智能化,提高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居生活等信息化水平。
——文化教育软实力显著增强。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高水平建设区图书馆、档案馆和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素质教育, 重视学前教育,新建8所公办幼儿园,全区教育达到国内同类地区的先进水平,成为大连教育强区的表率。
——生态宜居环境高品质跃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总体要求,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居住环境、高标准的市容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做好海的文章,做优山的文章,做强城的文章,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任务,巩固提升中山区生态宜居品牌优势。健全长效机制,坚持精益求精、精雕细刻,提高城区管理水平;改造旧区面积200万平方米,改善3.2万户居民居住条件;以城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为重点,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打造景观精品,提升城区品位,实现人文、景观、建筑与空间的完美协调。
20xx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以活力中山建设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功能国际化、服务智能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品质化,做精做强城区经济, 推动城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区作出新贡献。
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区级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研究编制高端服务业企业的项目投资和资助计划,完善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对示范性、协同型、创新型项目的支持力度。以东港商务区和解放路为重点,不断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动高端服务项目的集聚规模。全面落实重点项目推进制度,在项目招商、立项、规划、土地招拍挂等环节加强协调跟踪,积极筛选新的后备项目,在谈项目要尽快签约,签约项目要尽快落地,着力提高项目开工率。加强重点项目调度,切实解决影响项目进展的各种因素,做好要素保障工作,努力形成项目滚动开发格局。全年集中推进100个重点项目,确保富丽华三期等15个项目完成主体封顶,嘉和广场、一方国际、世界金融中心等20个项目实现竣工。
加快大连金融服务区建设。建设大连金融服务区是省政府赋予我区的光荣使命,要加大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制定促进金融业发展政策措施,大力引进各类区域性、功能性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科技金融、航运金融、绿色金融,全面壮大金融业发展;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推进企业上市,着力引进股权投资基金和投资企业,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吉林银行大厦等金融项目建设,实施区域形象升级、文化品牌塑造、产业发展推进、综合服务保障、信息环境建设、金融人才培养等工程,提升金融服务的对外辐射功能。
加快时尚消费旅游中心建设。依托青泥洼桥、人民路和东港商务区,发挥龙头商家带动作用,加快高端商业综合体项目布局,全力推动大连中心?裕景、嘉和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招商工作,大力引进国际一线品牌专营店,集聚国内外知名时尚、休闲品牌和各类旗舰店,倾力打造国际化、时尚化和高端化购物休闲环境。依托滨海风光,以渔人码头项目为引领,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升级改造特色街区基础设施,引导特色业态集聚发展,培育优美环境消费热点,带动特色街区从点到线、由线及面梯次发展,着力打造城区经济景观带,构建市级、区级和社区商业中心三级互动的商业布局。积极推进“北方不夜港”工程项目,以东方水城等大型旅游项目开发和环境改造提升为带动,加快推进高端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努力推进三山岛开发,确保琥珀湾旅游项目投入使用,增加更多时尚旅游元素和大众旅游消费产品,塑造更具人文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滨海生活区域与休闲度假区域。培育旅游节庆活动品牌,精心打造酒吧文化节、红酒节和茶文化节品牌。加大天津街业态调整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国泰港汇中心和国贸中心大厦建设。深入挖掘地下工程商业价值,加强沟通协调,研究地铁通道、出入口与沿线商业项目地下连接的开发利用。
提高楼宇产出效益。以“1050工程”为牵动,坚持不懈推动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促进发展空间的集约高效,强化新建楼宇功能定位,积极推进楼宇二次开发,提升存量资源的集聚效益。以总部、航运、物流等特色专业大厦为载体,引入更多高端服务业项目、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不断提高楼宇税源对财政的贡献率,形成城区内涵式发展的新亮点。年内,新增5座税收千万元大厦、2座税收亿元大厦。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规划引导,积极为企业提供人才、信息等方面服务,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楼宇进行环境整治,千方百计解决楼宇交通不便、停车困难、环境不佳等问题,为企业创业、创新、创收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以商务楼宇为基础,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体系建设,构建统一高效的服务业发展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全力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工作。
(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加人民福祉
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进一步完善“民办公助”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积极扩大就业,支持全民创业,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重点,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创业投入,扶持资金提高到1500万元,以中山区创业服务园为基础,加强创业就业指导,重点扶持1-2个创业人才集聚的高端孵化基地,扩大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规模,打造见习、培训、实训、项目培育一体化服务模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保体系。出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事业,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托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高龄老人的生活补贴标准,新增养老床位400张以上,整合辖区资源,依托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保障“老有所养”。加大各项保障政策的落实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关心关爱困难“失独家庭”和弱势群体,保障“弱有所扶”。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减少困难群众无力就医、因病致贫现象,保障“病有所医”。充分发挥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保障“残有所助”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素质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中山区素质教育实践学校新校舍和东港商务区配套中小学校舍建设。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强化干部教师高端培训,加大名师培养力度,优化名师区、校联动培养机制,打造一支具有区域特色的名师队伍。继续实施新学校创建工程,促进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转型”,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坚持普惠性原则,进一步扩大公办幼儿园办园比例和招生规模。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全区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健康楼宇”品牌,深入推进健康城区发展。抓好“菜篮子”工程,办好周末菜市场,强化农贸市场和早夜市监管力度,加大环境卫生整治,促进规范化管理。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管能力建设,在全市率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犯罪活动,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城区。深入推进“新概念家庭”评选活动,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进一步提升人口计生优质服务水平。
(三)加大城区建管力度,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加强城区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五个一”工程,新建3个市民健身公园;新建景山小区立体停车场等4处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1200个;新建改造2处农贸市场;提升五五路、港湾街路街环境。新修3条便民道路,维修改造20条三四级道路。粉刷改造人民路、山峦街等迎宾路沿线的楼体立面。全年完成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旧城区改造任务。推进春和市场“新居工程”投入使用,加快不朽巷、景山街地块回迁楼建设。配合全市搞好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搞好楼面保暖工程。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完成5处险情险段治理,增强城区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城区环境治理。开展“城区环境提升年”活动,推动城区管理做细、做优、做靓。深入开展“四化”竞赛创建活动,使美丽大连尽在中山彰显。以提升绿化品质为重点,大力推进绿化升级改造工程,全年植树1万株,更新草坪3.1万平方米,改建2处绿地游园,打造4条鲜花景观大道,实现园艺品位和滨海特色有机统一;以拆除违章临建、整治规范户外广告牌匾、修缮刷新市政公共设施为重点,大力推进市容环境美化工程;以改造道路照明设施、建设灯光夜景精品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景观亮化工程,完成5个广场、8条路街、主要历史建筑和特色街区的亮化,打造动静结合的亮化效果;以清理占道经营、整治“窗口”地区和建筑工地周边环境、强化道路街巷扫保为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净化工程,继续推广弃管楼院社会化管理,解决企业发展和百姓生活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使每一个社区、每一条路街、每一个角落都干净、整洁,让全区人民生活更舒适、更满意。注重公共机构在节能减排中的示范作用,推动商务楼宇节能改造和新建楼宇节能达标,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任务,做强低碳城区建设品牌。
健全城区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城区管理考核办法,建立“日巡查、周整改、月评比、季考核、年总评”的考评体系,将总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和创建文明城市的长效机制,构建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城区管理新格局。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区管理系统建设,认真落实区域网格化、管理智能化、标准规范化、责任具体化、工作精细化的城区管理要求,健全发现问题、事项处理、督查督办、信息反馈的城区管理机制,形成条(部门)块(街道)结合,以块为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上下联系、左右联动的运行模式,实现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和市政设施维护的动态管理。
(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推进中山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依托数字网络,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社区管理及服务中心平台。加大投入,继续推进和谐楼院工程,完成5个社区办公及服务环境的升级改造。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基层管理活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理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委会、物业公司关系,完善协同治理机制,激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自治能力,努力形成依法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管理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创造条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整合利用社区及辖区企事业单位资源,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加快智慧城区建设。研究制定中山区智慧城区发展规划。实施政府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发展战略,强化市场运作,建立网络运营商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运营模式,积极推进试点合作项目。大力推进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政务、便民服务和城区管理深入融合,提升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发挥汇集智慧资源的政策优势,提高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的普及,鼓励支持企业发展智慧物流、智慧贸易,创新现代商业模式。
推进“平安中山”建设。加强信访工作,落实包案、化解和稳控责任,进一步强化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努力做好人民调解、行政复议等工作,加强与司法调解工作的联动,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抓好“六五”普法工作。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及帮扶。以打造国际一流警务目标为引领,积极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驾驭社会治安能力,为全区人民安居乐业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创新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安全社区建设,继续推进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商务楼宇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安全稳定。
切实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继续做好人防、档案、防震减灾、双拥共建等工作。
(五)加快文化繁荣发展,增强区域竞争软实力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健全区、街、社区三级群众文化工作网络,升级改造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辖区群众享有更多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年推出50场精品文艺演出,继续打造具有中山区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支持文艺团体和文化协会发展,力争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提升城区文化底蕴。全面完成“十二运”我区所承担的男、女足球比赛任务。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年举办40项群众体育赛事。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用好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创意设计、演艺传媒、广播影视、数字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继续引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再命名一批区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扶持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引进培育一批优质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人才,着力打造骨干文化企业。鼓励文化企业在与科技、金融、旅游、商贸等产业融合中创新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自觉接受监督。坚决贯彻区委的工作部署,明确方向,强化措施,切实抓好工作落实。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监督,严格执行各项决议决定,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坚持向人大及其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工作,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重视社情民意、调研报告及重大研究成果。虚心听取并积极采纳社会各界的建言献策。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积极争取更多支持,找准结合点,争做全市工作标杆。
规范行政行为。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定等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坚决防止违法施政。建设新的中山区行政服务中心,提升“一站式”服务功能。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严格执行区委五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
加强廉政建设。全面推进“五大系统”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深化软环境建设工作,加强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加强对政府重点投资项目、重点资金支出的监管和跟踪审计,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上。
强化队伍建设。认真学习党的精神,提升思想境界,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推动工作创新。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研究问题,解决困难。加强能力建设,勤勉工作,想事、干事、成事,打造一支干事有激情、做事高标准、遇事敢负责的干部队伍,切实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范文大全 · 手机版 m.fw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