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06 来源:心得体会
在学习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神内容的基础充分的理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的含义,下面是整理的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范文一
在党的xx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对以往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向传统发展思想的回归,更好地体现了发展思想的科学性。
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这是“十三五”发展理念的首要内容,体现了我党对发展思想认识的深化,更加符合我国发展思想的原本涵义。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难以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十三五”时期,要切实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一方面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要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另一方面,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协调性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这些既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重要原因,也将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要紧扣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切实把调整比例、补齐短板、优化结构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一方面,要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争取获得早期收获。另一方面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党的xx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对现阶段社会发展形势的正确评判,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三五”时期,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一方面要有度有序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开放是发展的途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客观事物是在相互联系中存在的,也是通过相互联系而发展变化的。坚持开放发展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要经验。我们要继续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在与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促进中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这种关于开放发展的清晰思路与合理构建,正是传统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也是对传统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睿智,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向世界的宽广胸怀。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要补,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三五”时期,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向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兜住兜牢人民群众生活底线。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范文二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当前,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
新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新发展理念绝不是凭空产生、任意罗列的理念,而是针对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其中,创新发展重在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重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重在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开放发展重在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重在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虽然在指向上各有侧重,但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问题。
新发展理念体现了辩证思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从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方法。新发展理念是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若干重大关系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发展主要涉及变与不变的新旧关系,包括新旧观念、新旧体制、新旧产业、新旧供给等;协调发展主要涉及城乡关系、区域关系、两个文明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等;绿色发展主要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等;开放发展主要涉及内外关系,包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内外需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等;共享发展主要涉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关系等。这些关系大多属于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
新发展理念蕴含着按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新发展理念既是对发展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党总是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使我国发展更加遵循发展规律。党的xx大以来,以xx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发展实践,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呈现出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基本特征,深入把握发展规律。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成为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蕴含着按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
新发展理念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在整个发展格局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新发展理念所构建的发展格局既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契合,又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呼应,其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范文三
理念是理论的“纲”,决定理论的观念体系和结构框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形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理论、新体系、新话语开辟了道路。
构建经济发展新理论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作为西方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表现出历史局限性和理论局限性,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问题,更不可能破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这就需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发展新理论。
构建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新理论。作为发展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一直被推崇为指导发展中国家从落后状态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状态的经典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在一些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发展模式,如保持工资的较低水平以增加企业利润,扩大企业投资以加速工业化等。但是,这些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面对我国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时遇到的经济转型等难题时,就失去或部分失去了解释力和应用价值。这也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未能及时实现经济转型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原因之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指导我国在以下五个方面构建经济转型的新理论:一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引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二是从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是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四是从注重“引进来”的单向开放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全方位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理论。发展经济学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工业化道路,即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也强调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等对推动增长的重要性,以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突出知识和信息技术对增长的重要价值,但它主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新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而忽略了知识经济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元经济结构下的发展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和知识化,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就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为发展中国家解决三元经济结构问题提供方向和思路。一是协调工业化与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协调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走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智慧城市建设协调互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三是协调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走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四是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巨大市场,为信息化快速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构建发展中国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发展经济学虽然注重技术创新对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其重点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学习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创新。后发优势理论对处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推进技术创新是可行的、有效的,因为这类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通过学习和引进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加快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这一路径,有效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需要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的情况下,学习和引进技术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就越来越小,因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学不来、引不进的。同时,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也使发挥后发优势的空间越来越小。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指导我国从以下几个方向丰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一是在一些科技领域占领全球科技制高点,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或前列;不仅要推进应用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整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寻求科学或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二是既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推进技术创新,也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推进技术创新。三是通过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四是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环境。
打造经济发展理论新体系
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将在以下两个层面引领打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体系。
在整体层面,基于新发展理念这一有机体系,把既有的一些经济发展理论和观点系统化为理论学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在丰富的中国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许多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等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背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和条件,以发展为主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的发展为主要构架,可将以上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系统化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体系,主要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具体层面,每一个发展理念构成一个具体的理论子体系。例如,创新发展理念超越了以往把创新主要理解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局限,提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四大基本要素,形成四位一体创新体系。这个四位一体创新体系的理论含义是:科技创新需要以重大理论创新为引领,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一切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的结果,是文化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创新促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后三者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前者,如互联网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的繁荣,理论创新丰富了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则形成我国独特的改革文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丰富实践和经验,为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条件,理论创新成果需要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中接受检验和得到完善。
获取经济发展理论话语权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及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将为我国在世界上获取经济发展理论话语权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彰显理论的科学性。这是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继承性和包容性决定的。继承性体现在:把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是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理论一脉相承的;协调发展则源自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平衡理论,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以及“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理论等;共享发展理念则是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的深刻思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等重要思想的科学继承;等等。包容性体现在:创新发展理念借鉴和吸收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有益成果,将其提出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纳入创新发展的子系统。此外,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制度经济学提出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科学成分也被吸收到了创新发展理念中;等等。
形成独特的概念、范畴、逻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彰显中国贡献。这是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性决定的。这一理论基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检验、修正、完善已有的发展理论。例如,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作出新的修正和发展,提炼出独特的概念、范畴以及理论体系,赋予其新的内容,是我国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也赋予发展经济学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理应在世界上获得经济发展理论的话语权,使我国拥有与经济发展硬实力相称的理论软实力,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范文大全 · 手机版 m.fw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