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9 来源:心得体会
按照今年全省的统一部署,今年省委与各地联动推行干部选拔培养“六个一批”,首批干部挂职已经启动,一批厅官、县官分赴各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挂职锻炼,开始了补课式的再培养。这对培养我们年轻干部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干部挂职锻炼一直是我国干部培养交流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我国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挂职锻炼只是领导干部短期性的职业发展模式,虽说是给年轻干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但不是唯一方式,更不是最佳方式。干部挂职的方式很多,有上挂、下挂、外挂等。对于上挂的,往往是到上级部门挂职学习,所以上挂的干部更珍惜机会,效果就会好一些;外挂的多数是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双方都很愿意深入交流,锻炼的效果也很好;而下挂的往往是解决干部工作经历问题,是一种补课式的培养,因为派出单位、接收单位与挂职干部本人之间目标具有不一致性,锻炼干部的效果有一定差异性。
首先,下派挂职的干部绝大多数是没有基础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要把他们派下去挂职锻炼,补上基层经历这一课。这是一种后发性的工作要求,原动力不足。派出单位的主要意图是让年轻干部熟悉基层的工作实际,增加基层工作经验,但挂职的干部本身不一定有此要求,而接收挂职干部的基层单位自身也没有需要。报纸还引用了宰相张九龄“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意思是没有在地方州县任职的经历,就没有担任省级官员的资格。很明显,省直机关的干部下派挂职就是去补课。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效果就不一定了。因为只是补课,只要课补上了就行了,大家就不会在意挂职的效果了。其次,下派挂职的干部身份特殊,一方面干部在原单位的职务和其他福利不动,干部的心还在原机关,还要时时与原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分散精力;另一方面干部在挂职的单位也只是一个不占职数的副职,不在此地拿工资、不在此地考核政绩(不在挂职单位使用考核结果),挂职干部一般是配合当地一名领导干部作辅助性的工作,真正深入基层、参与锻炼的机会不多。特别是上级部门领导的身份,让基层单位把干部当客待,把挂职当任务来完成,不让干部有闪失——高高兴兴来,顺顺利利回!挂职干部容易被挂起来。其三,是体制上的问题。一是挂职时间稍短,有一年的,有半年的,也有三两个月的。从时间上讲,干部锻炼的效果不明显。干部要立即熟悉情况进入角色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夸领域、夸行业、夸部门的挂职,难度更大。挂职期间,干部可能是刚刚摸清情况,或者进入了角色,还没有真正适应,没有施展才能就结束了,真正的锻炼目的还没有达到。二是挂职目的性不一致,派出单位目的是让干部去接受锻炼,增长能力,是主动的,而接受单位是完成任务,是被动的,往往希望借助上级部门下派干部的特殊背景,来跑项目、争取资金、联络关系,看起来是实实在在地为基层作“好事”,但没有达到锻炼干部的目的。再说挂职干部关系不在本地,挂完职也不在本地任职,与本地利益关系不大。所以基层不敢让挂职干部单独“作业”,害怕承担风险,工作错了也不敢批评,怕影响关系,其结果就是真挂职没锻炼。三是挂职结果的好坏与干部作用没有挂钩,换句话说挂好挂坏都是一个样,干部何以深入开展工作?另外,挂职还有一些生活上的不便,从目前看,挂职还是给干部和基层单位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也影响挂职锻炼的效果。
要让挂职干部真正达到锻炼目的,应从三个方面深化:一理顺挂职干部管理体制,以挂职地管理为主,调动挂职单位的主动性,让挂职地敢于用干部,才能充分发挥挂职干部的积极性,更便于挂职干部快速融入到挂职单位,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达到锻炼干部的目的;二是要建立挂职干部考核激励办法,挂职期间的政绩作为以后任用或者调整干部的重要依据,真正解决挂好挂坏一个样的问题,让干部挂职真挂实挂;三是挂职还要坚持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接收挂职单位不易同时安排过多的挂职干部,造成“消化不良”,同时挂职时间不易过短,要让干部真正沉下去,深入到群众中。
范文大全 · 手机版 m.fw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