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29 来源:心得体会
《游戏力》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戏力》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戏力》读后感1
孩子的成长是要给予自由,但这种自由是规则之上,只能遵循规则才能脚踏实地的成长。
自由的漫天行空只会让孩子恐惧,失控的感觉让他们如坐山车,玩游戏也是如此,有时需要父母的主导,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进行游戏。
游戏中的基本原则是:“先跟随,后主导”,在跟随孩子一段时间后,才能找到介入游戏并加以引导的机会。
01
主导孩子的关键:轻推一下
这里的轻推一下:如建议一个游戏主题,或者仅仅制造一些身体的碰触,然后观察孩子如何反应。
轻推一下可以是:“我们来玩吧,“如果孩子喜欢看电视,你可以说:”我们去踢球吧”,对于存在无力感的孩子,建议来一场摔跤比赛;如果发生了什么事,那就试试角色置换,给女孩更多力量,给男孩更多联结。
轻推的另一种形式,是加入孩子的游戏,然后再把游戏进行一些改变,如果孩子在蹦跳时没笑哈哈,那么你可以先跟他们一样跳起来,然后边跳边唱等;如孩子玩玩具,总是拿一个丢一个的,这时最好不要讲一通专注力道理,而时捡后一起给他,让他从头开始。
尽可能的在游戏中找些乐子,比如看孩子没精打采的坐在那儿,就说我来给你当毯子吧,然后倒在他身上。
有时孩子们游戏时不知从何开始,有时是孩子一个人不知如何提议游戏,这时需要我们家长轻轻推时一下,便会引入游戏,或让游戏玩的更有效果啦!
02
主导孩子的时时法则:联结
孩子在婴儿时期,经常会做“可爱状”和“可怜状”,让父母情不自禁地去安抚和照顾他们,所以联结是时时都在,但随着孩子的长大,需求超来越隐晦,有时也不愿意于与父母对视、拥抱这些动作,与父母的联结可能会出现断裂等问题。
为人父母多年,有时确实感觉到与孩子的距离感,比如出差一段时间,或者错怪了孩子等,只是那时不懂,只是为了孩子与自己的生分而焦虑,为曾经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却被推远而无措。
原来孩子的认知不足,他在感到孤独、愤怒、委屈时无法用语言告知,只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应该注意,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在游戏中孩子会释放自己的情绪,也恢复了自信,找回了安全感,与父母的联结也能重新建立起来,所以主动联结是为人父母的重要任务。
读懂了游戏力后,才知孩子表面的对抗与不端言行,其实他内心深处,是渴望更多的关怀和抚慰,如作者中文中举例:
他妹妹黛安去曾经一个学生的家里,这个小朋友和黛安关系非常亲近,只是现在小朋友从幼儿园毕业了。当黛安去看她时,小朋友妈妈就告诉她黛安来了,但小朋友还是专心画画,还淘气的问:“谁是黛安呀?”一阵嬉戏谈笑之后,两人很好地重建了联结。那个淘气的问题,包含了小朋友如此多的含义:我想念你,但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再回来,我不知道该不该亲近你,因为我又会想念你,所以我要捉弄你。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平时孩子内心渴望我们的关注,可我们放下一切同他玩时,他却拒我们与门外,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是由于之前的孤独感而生我们的气,当我们关注时,他就把内心的感受呈现给我们看。这时的我们要耐心,坚持陪在孩子周围,用温和的力量推动联结。
有时温和的推力不起作用时,我们需要进一步的介入游戏,可能会导致孩子哭泣、尖叫、或拳打脚踢来释放痛苦情绪,这样的释放父母不要着急哄逗,而是让其发泄,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我们只需静静的拥抱他或陪着他,等他扫清了障碍,也会与父母重建了联结,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自信!
联结是个抽象的词,执行时主要是与孩子的拥抱,而且是紧紧的抱住,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要挣脱,建议家长试着多抱他一会儿。
当然也要以实际情况而定,沟通、对视、拥抱、游戏都是联结的重要方法。
我懂你是至高至真的理念,对父母、对爱人、对孩子,皆是如此!
《游戏力》读后感2
《游戏力》这本书,在育儿书里很是出名,很多人和机构都是强烈推荐。
结合自己,也是非常认同书名的“游戏”,“游戏”在育儿、孩子成长中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为我自己的成长,游戏影响得太多太多,有好有坏,深有体会。
所以赶紧找来这本书,看看大家所认同的“游戏”对育儿是如何造成影响的。
开始翻开书本,作者所描述的游戏,有提到亲子互动的游戏,逐渐,举出一些微小的事例,比如大人和孩子互相扮演角色互换的游戏,互换家长孩子,互换医生和病患……难道书中所提的游戏力就是指角色扮演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是什么影响呢?
我觉得这种影响是角色互换后,大人对孩子认知、行为的一种指引。通过角色扮演,大人能表现出对孩子的共情,能通过表演游戏,向孩子展示正确的认知观念,让孩子发泄消息的情绪。
也正如书中所说,游戏中孩子的表现,展现的孩子内心深处不愿或者不会表达情感。
第2章中提到“和孩子一起玩不可能一直都有趣,但我还是会坚持,我知道最后我们都会更快乐。而且,我用他们的方式玩的越多,他们也就会越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配合我”。讲得太好了,有几点关键信息,和小孩子一直玩,大人的角度可能会没趣,平时我们大人要求孩子做的孩子也一样觉得无趣呢,所以,坚持,以后教孩子时,孩子也会坚持。
书里用了很长一篇幅讲依附理论和建立联结,不是很明白,能看懂的就是,孩子的需求是不间断的,应连续的得到满足。
和孩子的游戏,给他感受到力量感(自信)或者无力感(挑战、挫折)真是一门学问,太容易,会无趣无聊,太难,会打击兴趣信心,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渐渐的增加难度,改变游戏规则,给予孩子锻炼。
孩子喜欢游戏,能在游戏力锻炼,因为游戏给孩子了一个安全的空间(也是虚拟的空间),她能够依照自己的意志实验,暂时放下现实空间和真实社会中的规则和限制。
例如:孩子(必要时在大人的帮助下)可以给游戏一个快乐的结局,或者让她自己变成胜利者或者英雄(关键人物)。
培养孩子的力量感,健康发展自信力和竞争力。生活中的很多行为,包括第一波自信力喂奶睡觉,第二波自信力学走路,已经开始发展意识自己是独立的生命个体,第三波自信力是同龄人的世界,不停的学习、游戏交朋友等的各种互动、需求等,都体现出力量的内涵。
肢体打闹游戏宜用推拉,不要做一些伤害性的行为,定出原则停止游戏进行恶化。并在游戏中寻找联结、治愈以及教导的机会。肢体打闹、战争等具有攻击性的游戏,给予孩子一个模拟的场景,演示暴力、力量的后果,探索冲突、结盟和策略的复杂性。
游戏,个人认为最大的好处是其虚拟性,当然虚拟也会对成长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但是,虚拟的游戏,造就了许多现实无法达成的情景。游戏,打破了现实中的常规,孩子可以扮演医生、警察等等,转换了角色去做出行为,转换了现实中的角色的权力,编造出了新剧本,创造新的情景。而游戏也可以虚实参半,有利于与现实连接,最终目的,还是改善孩子。虚拟的游戏并不简单,锻炼着孩子的象征性思考、抽象思考、创造性思考等能力,角色扮演,给予孩子释放力量不平衡的压力。
书中提到——《萧瑟的童颜》的作者艾肯,曾谈到这种媒体操控的消费主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孩子的。他说:“以美国为代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特征就是,把孩子当作了可以榨取的消费者。玩具商、服装厂商、音乐业、电影业,都把孩子和青少年看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确实,未成年人的可支配收入,在所有人群里比率最高。当孩子和青少年开始成为市场,那么相对于资本积累来说,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就都要退居次席了。这种情形,与工业革命时代何等的相似,只不过那时剥削的是他们的劳动力。”
可想而知,现在的社会,到处是坑,我自己最为关心的也是当前自己所克服不了的碎片性时间以及社会精英们对正反馈的运用问题,导致了时间青春的荒废。
虽然现在孩子还小,还没有很多无理的行为。但是,我已经发现自己包括孩子妈妈奶奶亲人们,在生活中,说了太多的不行,以自己的经验加于孩子身上。确实,需要给予孩子多的尝试,让其尝试后果,或者可以提醒其后果,再或者,她新的尝试后,收益很多呢。同时,不断新的尝试,给予孩子的还有不断提升的'判断力。新的尝试必然充满危险,需要大人的陪伴。而且,更多的肯定孩子新的尝试、游戏,融入进去,倘若不喜欢这次的游戏,也要真诚、幽默的表达,不要敷衍孩子。
孩子是依赖(我做不到)并且独立的(我要自己做)。当我们大人认为孩子能独立完成某件事情,而她不愿意去做的时候,矛盾就开始了。此时,孩子还存在依赖性,还需要大人介入,并逐步改善。另外,孩子的过度独立也会引发矛盾。
“让她主导游戏”和“让她赢”的游戏,帮孩子把根扎深;“让她全力以赴,没特殊待遇”的游戏,让孩子试飞自己的梦想。
游戏对情绪的释放具有独特的疗效。对于自己,确实感受得到情绪压抑的消极,只愿孩子不要步后尘。可以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释放极端的情绪,处理极端的情绪,以及在极端情绪之后进行提升。
发脾气、愤怒、焦虑的情绪处理没明白,体会比较深的是哭泣的情绪,特别是书里说了“偷看”的哭泣。偷看哭泣和假哭是有区别的,假哭是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施用的行为,偷看哭泣是孩子对大人的依赖。偷看哭泣需要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安慰,假哭的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首先哭泣是需要大人给予安慰的,而背后真正的需求也要解决。
建立规则的新视角冷却自己联结“沙发会议”,而非“冷处理”游戏!逐渐引导良好的判断力翻译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事先预防,而非事后惩罚了解孩子给出明确的界限。
对于破坏性行为的制止,是划出界限,而非施加惩罚。界限,可以帮助孩子锻炼自我控制,安全地表达情绪,并且有机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孩子既有真正的需求,又有不现实的奢求,两者天差地别。如果我们基于对孩子选择的尊重,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那么就不是在放任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东西,只是出于害怕他们的情绪反应,或是因为自己的内疚,那么我们就滑向了放任的极端。
两个极端竟然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两种父母都无法忍受孩子的眼泪和脾气,一个用的是惩罚,而另一个用的是逃避。
以上段是简单做了笔记。
书本后面的内容快速读完,作者的核心思想已经表述得八九不离十,虽说也是自己为了完成阅读任务。
总结来说,大方面自己的理解,专心的陪陪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思维,通过虚拟,轻松娱乐的方式开展游戏,在游戏中第三者观察孩子,引导孩子,治愈孩子,游戏的本身对大人而言也是不简单的,需要大人自己具有足够的“力量”来“传输”给孩子,重要的是行动起来,难的是运用起来。
书里大量的案例,虽说换成自己不一定奏效,当然我也记不住那些案例。但是,书里运用的实例,说了游戏力是怎么个游戏力法,与自己最初想象的截然不同,也算是提出了陪伴孩子的另一种原则,特别是对于自己这种乏味冷淡、情商托底、涣散懒惰的中年叔叔来说,受益颇深。
《游戏力》读后感3
在6月19日的读书会上,十几个爸爸妈妈在一起精读了《游戏力》这本书。分享感受阶段,每个爸爸妈妈都加入了游戏力的热烈讨论中,讲到在实际生活中对游戏力运用的收获和方法。
连续几天的早晨,果果赖床,从6点30分一家人便开始围着她转,有的拿衣服,有的去接刷牙水挤牙膏,有的做饭,一大早美好的心情都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责骂、恐吓和心里的怒火。带着这样的情绪,大人吃饭也吃不好,果果练琴也没有积极性,这样更加大的我的怒气,于是哪一天控制不住了,便产生了战争,而随之便是孩子的哭声,我的骂声,后来就是我们的冷战。一连几天这样子,我到了崩溃的边缘。
幸运的是,我昨天在好友的推荐下看到了《游戏力》这本书,刚开始就吸引了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我和果果游戏的场面,没看几页,我立马在我的便签本上写了一条关于果果赖床的对策,第一种,用捉迷藏的游戏,第二种,用声音主要是音乐或者唱歌的方式,第三种,用玩偶对话来提醒她。写下这三条时,我自己都乐了,也许是对这种方式的期许更多一些吧。
早晨起床后,果果还没醒。就在我洗刷过程中,听到了奶奶叫果果起床,我立马跑过去一看果果在下铺躺着还在睡着,于是我冲着上铺大叫,“我的果果呢,果果怎么不见了,果爹快来啊,帮我一起找果果”,我走出房间后,继续洗刷,这个时候果爹又进屋看了一眼,“果果可能早就起床去幼儿园了吧,不用找了!”我听见果果说:“爸爸妈妈我在这里,在一楼呢”,我们很吃惊的样子跑过去,都笑了。果果虽然醒了,但还是在床上躺着,不想穿衣服,我立即把玩具毛毛抱起来,拿起了阿姨给果果买的新裙子,跟果果说,今天把这件衣服给毛毛穿吧,走,我们出去穿衣服!走出房间,我顺手把衣服和毛毛放在了沙发上,一会洗头发的功夫,果果出现在我面前,于是我朝着外面的毛毛大声说,“果果姐姐来洗刷了,果果姐姐第一名,今天你不能穿裙子了”,于是果果顺利的洗刷完毕。
我借着这个愉快的开始,邀请果爹跳舞,果果弹琴,每首曲子我们都表演的不一样,果爹夸张的表现让果果很兴奋,弹起来也很积极,可是一遍结束后,丫头开始乱弹琴了,节奏不稳,指法不对,手型不好,问题出现了,我们立即表示音乐不美丽,我们就不跳舞了,又要求果果重新弹一遍,自己满意为止,虽然这一次果果弹的也不是最好,但是她的心情是美丽的,我想这就是我要的结果,带着充满阳光的笑脸面对着钢琴,弹出优美的旋律吧!
对于这一点小小的成就,我太兴奋了,几天来埋在心里的沮丧消失了,从此后我寻找更多的游戏方法跟果果一起玩,一起学,一起成长。
范文大全 · 手机版 m.fw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