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01 来源:心得体会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
《追忆似水年华》,读这本书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时间”和“回忆”就这样在普鲁斯特的笔下自然地勾勒了一幅瑰丽的画卷。他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小说中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曼妙曲折。
普鲁斯特用他的笔将他心中无限的忧郁用时间当线,用回忆作针织成了《追忆似水年华》。文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把一切已过去的或还未发生的循环到你的心——我们普通人依赖着它来生活,而普鲁斯特听到了心跳的声音。当前的瞬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而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你所经历的或拥有过的,在一个恍惚的瞬间与你正在经历或拥有着的现实重合了——比如贡布雷的形象和在莱奥妮姨妈家曾经吃过的小玛德莱纳点心的滋味——像一把钥匙正确地插入了一把锁,然后回忆的大门便被启开了,往事如潮水般涌进脑海。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你回避不开,也找寻不来。时空的迷雾终要掩盖一切。而回忆,这种与时间相反抗而注定要失败的行为从本质上就是悲剧性的。我们都说,最珍贵的便是已失去的,将已经失去的重新搬进你的心灵,定然就会引发感慨、伤感,但同时又觉得快乐、满足。没有什么能比回忆更加伤情,却又没有什么能比回忆更加美好。回忆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却又是一切幸福的开端。回忆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统一。
人只有生活在回忆中,对曾经的生活进行加工,再创造,才是真正的生活。“现在”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很难判断它的真实程度,只有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2
《追忆似水年华》的兴起,标志着法国传统小说的中介和现代小说的兴起,因此马塞尔·普鲁斯特也被称为不世出的法国作家。《追忆似水年华》是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穷尽一生所著的一个鸿篇巨制。它运用叙述性的语言为广大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堪称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灵动,艺术技巧高超,对于生命的体察细致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称经典,甚至还有全新的写作模式——裂变式描写,这些都是构成这部传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书的内容我只读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感受颇深。因为我总是会沉陷在极其悠长的对某个人物的描写里面而忘了作者是怎么样来塑造上一个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说,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是因为他那盖世绝伦的叙述语言。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深有体验。作者在文章中的叙述性语言虽然悠长但并非以辞藻华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语言的诙谐,以及其对文体的娴熟驾驭能力。这也许与他长期模仿写作巴尔扎克的作品有关,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无不熠熠生辉,他笔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个性十分鲜明。
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独特的叙述性语言的魅力窥见一斑。除此之外,马塞尔·普鲁斯特还喜欢用复合式的长句,一个句子中包含有几个附属句,冗长与琐碎也就成了他独特的叙述语言风格。鲁斯特的复合句式由之而构成的一连串从属句的用途就在于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而且同时把环境、景色、体验发生于其中的情势统统纳入一个完整的句子,换句话说,似乎使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出来。如:“维尔迪兰夫人面对我们新客人,像德·夏吕斯先生(戈达尔没有看见他)啦,像我啦,听到康布尔梅夫妇到了,故意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对这条消息的宣布不做出反应,只顾同大夫谈话,优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兰西剧院舞台上一个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调说道:‘男爵正是这么对我们说的……’这对戈达尔来说太过分了。”
以我贫乏的语言不能总结出马塞尔·普鲁斯特所擅长的叙述性语言所拥有使得无穷魅力,在这里引用网络上的一则书评中的话来表达对此种语言风格的欣赏和崇拜。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
长句生动的形象和乐感为所叙事物增添了某种具体形式,使读者更加便于感受。独特的叙述语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细致的裂变式描写等构成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小说人物。普鲁斯特巧妙地将这些手法娴熟地运用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为读者们呈现一个“近看一片模糊,远看光彩夺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画,只宜远观,只宜意会,如果非分出个一二三来,那就偏离了作者写作的本意。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3
《追忆似水年华》是我读过的所有长篇小说中篇幅最长情节最散漫随意的一部,它没有严谨的故事,除了马赛尔以外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没有一部长篇小说让我如此着迷,我彷佛面对一座规模浩瀚博大、结构精致繁复的宫殿,推开那扇看似平凡的门,发现里面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世界。普鲁斯特用其精美、精细和精微构造出了一种博大的气势。
《追忆逝水年华》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令我过目难忘。其中作者对儿童时代早晨起来喝热茶时一块俗名叫“玛德莱娜”的甜点心泡在茶里,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他感到其乐无穷,而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重提“玛德莱娜”时,“今”与“昔”的回忆已同时出现在作者脑海里,作者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儿童时代,把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人物都想了起来。通过回忆,他解除了“时间”的束缚,获得了过去、现在的重叠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忆结构,形成了真正的生活。也同时告诉我们,所谓时间,实际上是指生命的延续。
而且回忆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忆一件事或一个物品时,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败。可是,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你所经历的或拥有过的,在一个恍惚的瞬间与你正在经历或拥有着的现实重合了就像作者回忆起那块甜点心,像一把钥匙正确地插入了一把锁,然后回忆的大门便被启开了,往事如潮水般涌进脑海。而这种回忆的方式确是强求不来的,你也无法预知它的到来。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你回避不开,也找寻不来。所以,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记忆,无论美好与否,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幸福不是一个瞬间可以兑现的,就像青春难以用爱情来计算。因为片面的永远无法成为全部。如同那条“我”所钟爱的槐树路,槐花缥缈的香气已经消失殆尽,可枯萎的秃枝与嶙峋的树干依然存在,像是在挽留,仿佛垂暮的老人只能靠回忆来吊唁已逝的青春。
就算青春可以停滞,时光可以挽留,又有谁愿意牺牲全部的未来与无限的希冀,只是为曾几何时的那个动人心魄的凝眸浅笑呢?
大概普鲁斯特的记忆中也有一个这样支离破碎的威尼斯,只得靠无数记忆的桥梁才可以连接起拼凑成难以名状的优雅与极致的美丽;难以碰触,无法拥有,与香榭丽舍相似,发生了太多太多细碎琐屑的故事;却也埋葬了太多太多绚烂的青春。而青春送给我们记忆的也只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像生活一样,永远难以掌握。
那么青春在普鲁斯特的眼中就是一场场虚假的爱情,来的轰轰烈烈,刻骨铭心,最后却也难逃消逝的命运,一落在年华猖獗的风暴之中;没有怜香惜玉,有的只是义无反顾的葬送。而普鲁斯特终归是看破红尘的人,所以可以微笑的接受,并记录下风花雪月里无情的青春。
可是离开《追忆似水年华》,离开普鲁斯特,在我们平凡的现实之中,当岁月凋零,时光落寞,青春了无凭据的时候,又有谁会守在谁归家的那条林荫路旁,等待着永远不会出现的谁呢?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4
寒假一转眼已经悄然而逝,我们也已经迎来了新的学期,新的一年。最让我感觉有意义的事就是读了这本小说的版本,多想时间可以重来,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模样。
小说的作者于金雷,讲述了一个来自西北地区的贫困女孩,来到了一个令她应接不暇的地方,来到了她从没有感受过的大世界,来到了她向往的大城市,开始了她新的征程,开始了她一段传奇的经历……
当你听到这个小说的名字,相信你们同我一样。总会有那么多的往事浮现在眼前,或喜或悲,一股脑堆积在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这本小说很有意思,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里面的故事主人公就像发生在你自己的身边一样,但是若你想要摸清她的文章脉络,我劝你别费心思了。记得里面《小王子》里说的,那时的我还不懂的如何去爱护她,又讲到“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走进他的心里,”这些个心里话,何曾不出现在我们的青葱岁月,同记忆一样被我们小心的珍藏。
女主人公,禾子讲述自己的名字,说母亲是一为标准的江南人,离家10多年不曾回过一次家,为你里面江南特有的风景特此取名为禾子,母亲对家长的思念全部融入到了名字里,她不知道什么原因回不了家,可却时时盼望回家,这不正像现在在外远离家长的打工者嘛!为了生计,为了过上好日子,为了当初给妻子许下的诺言,带着信念,带着希望离家,他们何不想回家团聚,有可爱的子女,温柔的妻子,可是却不能回家,只能深深的思念,当嘟嘟的声音响起之后,两人的对话被生冷的打断,只留下一旁发愣的自己……
有些事只适合留在记忆里。男主杨涛,高冷,文学气息十足,人前孤冷高傲,人后也是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他和禾子相遇是偶然也是上天的安排,禾子刚考上大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一个电话打断了她原来平静的生活也就是男主杨涛,他随意拨的电话号码吐露心声,对着陌生人讲自己的故事,禾子是个不善于跟人交流的人,性格也很傲,所以中学习惯了当个听众的她,自然没多说什么,静静的听着电话里的这个人讲述一个个心酸的故事……
后来,杨涛开始接触禾子,带她走出了自我设限,他跟禾子一起逛图书馆,一起写文学作品,不得不说,禾子是个可造之才,天生的想象力,明锐的视觉,细心的观察力,很快她在文学社便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杨涛和她不同。他写的作品与她的选材截然相反,他更贴近生活,来源生活,她更倾向虚拟,把世界写成了一个童话,她们经常意见出现分歧,但是都不妨碍她们的友谊,偶尔闲暇,便一起出去游玩。风景很美,人更美。
大概这就是最美好的事情了吧,有一个人在等你慢慢变的优秀,而你也在督促他变的更优秀。
“我渴望漂泊,邂逅一路的风景。每一个他乡都是他方啊,他方意味着神秘和莫测意味着一个崭新的开端,意味着可以抛弃原来的自己,换一副面孔重新开始,透过窗看见的也是他方,湛蓝的天空上刻画着我的想象,我有点小激动,甚至不安于一室的静谧”很喜欢里面的句子,每一个字都透漏着希望,每一句话都深入骨髓。
有一种错误叫成长。不至于在回首往事一无所有。想起我们在追忆,却赶不上它的步伐,每一次都会把自己与故事里的情节结合,组成了属于自己的似水年华。
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追忆自己的'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5
终于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掩卷的刹那,时间会停留么?而我心中为你奔涌着的情感却无法停息,如水的节奏在寒冷的冰层下继续潜流着,带着散漫的心意用文字为你编织一件件暖衣……
多想用简短浓郁的诗歌为你而舞,可我害怕它如火的猝然,不,我要小心的将情感缓缓地衍生在你的时间里,不让你有丝毫的负重感,轻松上阵,在你的梦想之路上英姿飒爽,只希望我为你编织的暖衣能在你的胸怀留下一点点瘙痒和温情……
普鲁斯特用晚年的寂寞写就了一部伟大的充满诗意般的作品,他是在时间抗衡,同时用在留住那些美好的时光,重现生命华美的篇章。而我却想和你一起飞翔时间的前站,用追忆的目光细细记录下一寸又一寸的光阴,为我们共有的暗潮建造一座崖岸,让每一个月满之夜,任我们欢愉的潮水尽情的拍打戏耍……
整部书是一个无比宽广的花园,而其中的每一节文字都是一个精妙的角落,随意翻到哪一页,都能找到你所赞叹不已的精妙文字。这就是本书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于细节,天马行空而自有节奏。
这样的书,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每一次读起,都会有新的收获,体会到新的精妙之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看到书名时便想起很多,那些人和事一股脑儿堆积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这本书是我喜欢的,正在读的,永读不完,它太长,又有意思,你也别想着摸清它轮廓。里面的故事像穿越多年发生在身边,不由自主把周围人纷纷对号入座。记起《小王子》里的话“那时太小,还不懂得如何去爱她”,又讲到“我不知道我怎样才能走进他心里,不知何时才追上他的思绪,再一次和他一起向前走”,而哈姆雷特临终前对挚友说,我死了,你还活着,把我仇恨的缘由让那些不知的人知晓,并且他又重复一遍,你若真的爱我,就在这严酷尘间,将我的事情传扬。当我再把已知的回忆,光怪陆离的故事,同引人深思的话相联系,我发现这种感情如黄沾所描绘的少年故事“你爱谈天我爱笑,又带一点惘,那是我们落魄美丽的天堂”。这种纯粹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述“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他们为非作恶,而是他们犯了错误”。
往往,这种错误是心智所致,是必然,而且这种错误让我们在成长过后回首,不至于惊呼少年时一无所有。想起我们在追忆,却永远赶不上它的脚步,不明白它在说些什么,却每次都在想着自己的事,跟着故事片断的发展,奇妙的组成了关于只属于自己的似水年华。不知道,要用多久,去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6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追忆似水年华》(以下简称《似水年华》)确实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小说。不但在法国,即使在国际间,都认为《似水年华》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这早已成为定论。英国的法国文学专家乔伊斯·M·H·雷德在他所编写的《牛津法国文学辞典》中,就是这样评价《似水年华》的。
人们早就说过,小说是生活的镜子,也是现实生活的横断面,是生物学或生理学上的切片。无论是短篇或长篇小说,在它的有限的范围的,强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个生活机体或生命机体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机体或生命机体,而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机体。在世界各国一切文学产品中,小说是人类生活的最切实可靠的见证。然而在各国文学史上,能够负担这样重要任务的伟大小说并不多见。举例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这样的小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普鲁斯特的《似水年华》也是这样的小说。这些伟大的作品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横断面。几乎可以说:都是人类生活有血有肉的切片。
《似水年华》另一个艺术特点是“我”与“非我”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普鲁斯特曾经给友人写信时说:“我决定写这样一部小说,这小说中有一位‘先生’,他到处自称‘我’,我如何如何……”这位“先生”就是作者自己,这是无疑的。这么说,《似水年华》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吗?不完全是。小说贡彻始终的线索是“我”,但作者常常把“我”放在一边,用很长的篇幅写别人。正如哲学家阿兰指出,《似水年华》的作者要写“此物”时,必先写“彼物”对“此物”的反映。世界上没有不是彼此联系着的事物。没有绝对的“有我”,也没有绝对的“无我”。在这里,又可以指出《似水年华”的艺术手法与《人间喜剧》不同之处。巴尔扎克着重写“物”,这是众所周知的。巴尔扎克把作为他叙述故事的“物”的背景描写得仔细周全,凡是小说人物的住屋、屋子里的木器家具、人物的财产、现金帐目等等,巨细无遗,令人叹绝。
可是巴尔扎克从来不写自然的背景,不写山水草木;也不写活的背景,也就是说,不写小说主人翁周围的其他活人。好象他心目中只有高老头、葛朗代等主要人物,把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深刻、生动。至于次要的人物,往往一笔带过,决不多费笔罢。其实巴尔扎克心中只有一个“钱”字。
他写“物”也为了写“钱”,通过对房屋家具的描写,说明这些东西大概值多少钱,因此可以估计出有关人物的财产情况。普鲁斯特和巴尔扎克完全不同。《似水年华》主要写人,写小说中的主角,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也写作为陪衬的人物,而有时写得很仔细,比方他写家中的老女仆弗朗索瓦丝,一个农村出身的朴实妇女,头脑中充满农民的成见与迷信。这位老女仆在主人家已经服务了多年,主仆之间建立了感情关系。女主人很信赖她,喜欢她,往往拿弗朗索瓦丝的农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论开玩笑,增加了小说的人情味。普鲁斯特有时也描写居室和室内的陈设,但都是一笔带过,简略而不烦琐;有时也写居室外面的庭园,甚至大门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这一切,都增加小说的人间气息,反映小说中的“我”的艺术家性格,诗人的敏感,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这一切可能使我国读者联想起曹雪芹不但精心描写了大观园中的主要人物,十二金钗,也写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丫环,同时也以诗人之笔描写了大观园中的亭台楼阁,曲水回廊,琼林玉树,使人感到亲切浓郁的人间气息。《似水年华》第五卷《女囚》中,作者不惜大费笔墨,详细描写巴黎闹市上的各种声音,这是《人间喜剧》的作者无论如何想不到的。请问:到底是谁的“人间”味更浓厚呢?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他把今昔两个时间概念融合起来,形成特殊的回忆方式。比如他在儿童时期早晨喝一杯热茶,把一块俗名“玛德莱娜”的甜点心泡在热茶里,一边喝茶,同时吃点心,他觉得其味无穷。等到他写《似水年华》的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时,他重新提起这件事,好象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儿童时代,把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人物都想起来了,好象“昔”就是“今”,“今”就是“昔”,“今”与“昔”结合,形成真正的生活。
所谓时间,实际上是指生命延续。“延续”一词是柏格森哲学的重要术语,所谓生命,就是延续与记忆。如果没有记忆,思想中就没有“昔”的概念。没有“昔”也就没有“今”,“今”“昔”两个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昔”与“今”的结合,就没有延续的概念,也就没有生命。所以有人说,普鲁斯特生命的最后十五六年是关在斗室中度过的,他把窗帘都掩上,室中无光,白昼点灯,他的时钟与我们的时钟不同,我们的时钟上的指针是向前走的,他的时钟的指针是向后退的。他愈活愈年轻,复得了失去的时光,创造了断的生命。
《似水年华》和传统的小说不同,它虽然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只有回忆,没有情节。这是普鲁斯特对于法国小说的创新,但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表现他对于生命的特殊感受而创造的新艺术手法。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7
《追忆逝水年华》,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但没有传统回忆录那样对往事有条理的整理和分析,而是通过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对自己“缓慢成长过程”的追忆,马塞尔·普鲁斯特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作者只是捕捉自己心头留下并时时浮现在脑际的印象,然后加以展现。对他来说,事情发生的先后没有意义,现实从回忆中形成,通过回忆,既认识到现实世界,也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儿时早晨起来喝热茶时一块俗名叫“玛德莱娜”的甜糕点泡在茶里,边喝边吃点心所感到的乐处,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重提时,“今”与“昔”的回忆已同时出现在作者脑海里。通过回忆,他解除了“时间”的束缚,获得了过去、现在的重叠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忆结构。
人在死亡之前,这一生会在眼前快转而过;《追忆似水年华》是濒死之际,追忆此生的一切。随著意识流动,看著照片想起与此人相关的往事,又从往事中的一个细微动作和物品,回忆到与其相关的其它过往,如此再三地自由联想,便复杂交错地勾勒出了主角马塞尔的一生。
在追忆之时,也不免对“回忆”提出辩证:“如果遗忘所带来的回忆,不再与当下有任何联系,就能让我们瞬时体验新的气象,其实,我们早已体验过这些了每一次类比的浮想,总将我带离现在”永恒”的意念,只要曾发生过,便是永恒,它不会消失,只是不再回来,因此能鲜活地历历在心。
范文大全 · 手机版 m.fw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