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

发布时间:2021-01-16 来源: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

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

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1

  教学心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语文教学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心去记住,并能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语文教学中不只是单纯的就课本而讲课本,而应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图书、网络等搜集资料,拓展课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扩大自己的视野。回想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教学,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对孩子们要求的比较严格,然而现在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所忽视的是什么,孩子们的拓展能力,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应该在课堂中逐渐渗透积累的,一定要让孩子们对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紧记。现今的语文提倡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内容也要具有开放性。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教学,学科的教学,而应该有学科之间的渗透会更好,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历史、社会的渗透,学生会更加喜欢内容丰富的课堂,更加喜欢课本以外的知识,对老师会更有钦佩感。语文教学也提倡合作性。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得教学任务。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新课标提倡了自主、互助在我们的教学中也逐渐体现出来,课堂上也在不断实践着。

  教学方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2

  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是传承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明确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好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自觉性,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朗读,体会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把握诗歌形式特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赏析作品重点是领会诗人的情感,掌握表达情感的表现方法。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架起这道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运用,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可以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总是以理性俯视学生,以漠然试图激起学生的情感。通过实践,我觉得“倡导背诵,实现‘量’的积累,增进朦胧理解”的做法确实不错。可以说是“粗”中有“细”。在此,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见解。

  一、以读为主,体验情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理解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悟诗中情感,还要把握诗的内容。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在朗读中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现自我观点。这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我发现的平台,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然,读也要注意方法。首先,要读得“忘情”。在把握重音、情感、节奏的基础上,尽情、尽兴地朗读,从而获得整体感悟。其次,要读出“花样”。如果一味用某种形式读,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比如:个体读与集体读相互映衬、男生读与女生读相映成趣、学生读与老师读相互比较……还比如配乐读等等,都能激活思维,调动兴趣。 实践证明,这样读不但激发了学生兴趣,还成功地将他们带入了诗的情感世界。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还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达到激活情感的目的。

  二、准确感悟、培养素养。在诗歌教学中,教者设计问题多、杂。这样会让学生无法获得一个整体感受,而且课堂重点也模糊,老师自己也讲得很累、很辛若,课堂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所以,设计问题一定要少而精,可以围绕三方面来设计问题,即内容(事物、事件)、画面、情感。 但是,要做好“用精美语言描绘画面”,学生的语言组合能力及词汇量毕竟有限,老师的语言示范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仅训练学生记忆力,还积累了众多的佳句、绝唱,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感受到他们心魄相系的古诗文的独特美质。

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3

  新颁布的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为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独掌评价人权、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繁琐机械的状况,真正让评价成为改进教师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这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确定的评价目的。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训育人才的重任。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它包含许多学习方面,诸如听、说、读、写。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打破以“读、写”为中心的语文评价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用现代的评价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又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才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部。

  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独立阅读,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鉴赏阅读,旨在“注重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探究阅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力求明确界定可以预期的学习结果,阐述学习的内容。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语文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为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有的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诊断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可以让具有不同情趣和经历的同学参与,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工作中来,保证充分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改变。无论如何,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评价不能离开教学的情境。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合理评价,可以作为我们改进教学的参考,作为补救教与学的依据。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教师可以明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缺失,判断教材的可用性,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价的结果,为我们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参考信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合理评价,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可以作为教师实施补救教学的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行为特性,以及不同认知结构缺陷的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个别需要的补救教学的策略与措施,个别辅导,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4

  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是传承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明确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好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自觉性,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朗读,体会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把握诗歌形式特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赏析作品重点是领会诗人的情感,掌握表达情感的表现方法。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架起这道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运用,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可以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总是以理性俯视学生,以漠然试图激起学生的情感。通过实践,我觉得“倡导背诵,实现‘量’的积累,增进朦胧理解”的做法确实不错。可以说是“粗”中有“细”。在此,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见解。

  一、以读为主,体验情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理解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悟诗中情感,还要把握诗的内容。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在朗读中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现自我观点。这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我发现的平台,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然,读也要注意方法。首先,要读得“忘情”。在把握重音、情感、节奏的基础上,尽情、尽兴地朗读,从而获得整体感悟。其次,要读出“花样”。如果一味用某种形式读,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比如:个体读与集体读相互映衬、男生读与女生读相映成趣、学生读与老师读相互比较……还比如配乐读等等,都能激活思维,调动兴趣。 实践证明,这样读不但激发了学生兴趣,还成功地将他们带入了诗的情感世界。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还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达到激活情感的目的。

  二、准确感悟、培养素养。在诗歌教学中,教者设计问题多、杂。这样会让学生无法获得一个整体感受,而且课堂重点也模糊,老师自己也讲得很累、很辛若,课堂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所以,设计问题一定要少而精,可以围绕三方面来设计问题,即内容(事物、事件)、画面、情感。 但是,要做好“用精美语言描绘画面”,学生的语言组合能力及词汇量毕竟有限,老师的语言示范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仅训练学生记忆力,还积累了众多的佳句、绝唱,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感受到他们心魄相系的古诗文的独特美质。

  三、淡化诗意,尊重理解。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多元教学,入情入境。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五、拓展阅读,积淀底蕴。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总而言之,在古诗词的欣赏中,要抓住“读”与“想”,在“读”中感悟情感,在“想”中体会意境。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5

  梁启超说:“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我觉得这句话用于新课程改革本身很适合。因为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标准》之精要令人内心折服,之广博令人眼界大开。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些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这些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对语文教材编写、教学指导、语文评估与考试等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强调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课外多读书。而这也的确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高涨,由此获得的教学效率也极高。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对话者,一个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导演而非主演的角色,起到的应该是穿法针引线的作用而非仅仅是传授而已。所以作为老师,要学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发现问题以及给予学生方法上的点拨,而不是充当他们可靠的拐杖。

  当然,在备课方面,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对诗歌单元的处理以学生多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去品味诗歌,而对文言文的处理则是要稳打稳扎,要求学生的翻译要落实到字词句,一点也不能马虎。另外从听课中我也渐渐领会到讲课重要的是要解决重点难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反而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而教学手段也是为教学目的而服务,不能因为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因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合理处理课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且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内容。

  另外,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的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多么重要。知识储备足够了,才能很好地驾御课堂。因此在工作之余仍需不断地读书充电,更新知识,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轻松自如地驾御课堂,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在师生双边交流、在学生答与辩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

  现在的课程改革可谓热火朝天,但是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反思,比如有些人的认识有误区:认为课改是赶时髦,是走形式,是要让课堂热热闹闹,对学生不能批评不能惩罚…其实不然,那些并不是新课程的核心,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今后,对于自己的教学我还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真正适应新课标要求也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成熟,不断地产生积累灵感。正如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共同携手并进,创造明天的辉煌吧!

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6

  课堂是学生学习,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特别是语文的课堂教学,语文不仅是一门有活力的基础工具学科,而且是教与学双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知识面特别广,既要求老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又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正因为它有这样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这不仅需要我们思考,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反思。根据我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现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但是,有些课文,如《我不是最弱小的》,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我不是最弱小的》的重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难点是疑问句和感叹句的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培养了孩子自信自强的人格。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教学思路。因为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遵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清晰,语文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管我们的备课有多充分,不管我们的讲解有多细致,但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听,那这堂课也等于是白上了,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们的学生正处花季年华,充满了对因未知而神秘的世界和未来的好奇与憧憬。天性好说好动,有锐气不服输,愿意表现自己,勇于接受挑战和与人较量。语文教学,如让学生仅凭书面语言理解课文,一则无趣,二则浮浅。现实教学中要改变与消除学生的被动心态,激发出一争高低的青春热情,教师就要设计好课堂环节,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诸如借助作用于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动作等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思维活跃。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这样说: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所以,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语文教学,他们才能感情自然,自觉、主动地去理解课文,挖掘深意。

  三、教师的讲授需把握分寸,注重引导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因此,教师要把握个度。如:我在语文园地五的口语交际中,引导孩子说说地球上都有哪些动物,帮助他们分三类,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为您整理—之后让他们自己说。有哪一个动物是你们最喜欢的呀,在引导他们,先说说样子,在说说生活习性,还可以说说你和它之间发生的趣事。这些我只是引导他们从哪方面去说,至于内容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说的非常起劲,最后把要说的话写出来,也写的非常好,就连最差的同学也能写上几句,因为那是他们自己想的,印象比较深刻。

  四、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一节课中,会有新知识接受的慢的同学,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或怕耽误时间而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回答问题。关注我们的学困生,不要让他们掉队,采用优生帮差生的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相关推荐

辞职报告 实习报告 述职报告 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工作报告 自查报告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军训心得体会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怎么写培训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心得体会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脱贫攻坚心得体会学习心得体会党员学习心得体会警示教育心得体会政治学习心得体会学习党章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实习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安全教育心得体会党课学习心得体会安全心得体会教师学习心得体会党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