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3 来源:心得体会
通过媒体应对学习,归纳出建设性的意见,不断增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面是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媒体应对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听了顾平安教授的《适应互联网发展 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课程,深受启发和思考。有一些关于互联网与创新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学习与大家探讨。
当前,互联网不仅成为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民情展示的平台。面对来源复杂、内容多样、传播迅速的网上大量的舆情信息,只有巧用才能实现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创新,进而掌握主导劝。
第一, 要利用功能强大的网络职能搜索技术,及时掌握网上各
种社会思潮的发展动向,及时发现重大突发事件或敏感帖文的第一新闻源;利用分析软件分析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大小;预测发展趋势;及时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层次信息。
第二, 要利用社会化网络和音视频直播软件的边看边聊功能,
围绕中心工作、重点敏感、焦点热点问题,汇集和分析网民的思想反映和意见建议,从大量的网上信息散点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归纳出建设性的意见,不断增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及时发现和报送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新经验新做法。例如,相关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社会知名人士利用博客、播客、微博等加强政策解读、回答网民提问、听取网民建议的网络舆情;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及时利用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广播等移动式互联网发布权威准确信息,有力阻止小道消息和谣言传播的网络舆情;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加强先进网络文化传播的网络舆情等,以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积极促进整个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xx年8月30日通过,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共七章70条。为了配合《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中国法制出版社编制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度解析与案例指导》一书,局党组要求我们学习此书并写出读后感,本人参考了一些网络文章,写下如下心得: 首先,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内涵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
一是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启动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
二是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 三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
四是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据此内涵,突发事件对我们民政干部职工显得尤为重要,这与我们民政救灾救济的职能是相同相通的。
其次,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准备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第四,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应急管理,落实好各自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
第五,积极开展应急宣传培训。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应急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公务员进行危机管理专题教育及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全面提升应对管理水平。
再次,提高突发事件中的处理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认真学习,努力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第一,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发展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如灾情演练,通过演练可能在实战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民政干部减灾救灾的意识,从而使他们具有防灾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第二、建立具有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现在的突发性危机多具有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高度流动性,但在政府的危机管理上,还是应该多发挥地方或下面的作用。这是因为,分权的政府不仅能促使政府管理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转变,使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并产生更强的责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随着公民对公共政策需求回应性的提高,社会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也成为可能。如应对台风灾害,不仅仅是我们民政一家的事情,涉及财政、气象、水利、交通、公安和粮食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又应各负其责。
第三、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对社会来说,公共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持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是首要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公关和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危机制造者希望危机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产品,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处理成本。
应对突发事件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政府与公众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充分做好了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建立健全了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了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加平安幸福,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用“换位思考、知己知彼、善解人意、透明公正”,对如何与媒体打交道进行了总结。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必须准备充分,预想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学会时间管理,知道言多必失;手握关键信息清单,把必须要表达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记者。这样通过主动向媒体提供信息,实际上控制了信息的来源;通过服务媒体,获得了媒体的配合。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教师需要足够的智慧来与媒体打交道。
2、徐月泓:这个学问我以前从来没有涉及学习过,通过这次学习,我懂了很多。
首先,如果不是因为获得荣誉接受采访,那么这辈子谁都不希望和媒体接触,但是,万一必须面对媒体时,我首先做到不强横地阻挠摄像镜头,那只会给人“这次事不能见人”的感觉,反而会引发那些记者的兴趣。要知道,现在的记者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了香港“狗仔队”的精神了,你越是躲他越是来劲。这样弄不好反而因小失大。我的语言一定要温和而恳切,要把记者当成人。无论是媒体对你进行正面宣传,还是来找你“麻烦”的,都一定要积极配合,有礼有节,善待他们。在采访之前,要问清楚媒体的名称和记者的名字,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单位相负责人,由他们及时与媒体的领导人取得联系。向记者介绍情况时,既不要以领导、老师的形象出现,对记者进行教育、训斥和责备;也不要向做了错事的孩子,低三下四。而是要以平等的身分,友好的态度,有理有据的反映情况就可以了。
3、王海萍:我认为,应对不同的媒体,方式应该有所不同,因为,总的来说,媒体的大方向是实事求是,但也不可否认的会有些人情味,故,如果是出现什么突发事件要跟媒体打交道,那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试图去掩盖什么,因为,很多事情是欲盖弥彰的,你越想捂住,就越泄露得快,所以,要真诚地述说事实 ,同时也要对事件怎么处理作出具体的论述,其次, 向媒体反映情况不是一般的聊天,而是要事先设计好一个流程。首先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特别是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能慌张。其次要做好内容上的准备,不能靠好口才“临场发挥”,一定要提前和领导们一致口径,做好充分的预案,详细列出哪些话应该讲、如何讲,重要的内容要写成文字。
此外还要记住,新闻发言人讲话有个“一分钟原则”,就是你回答记者的每一次提问都不要超过一分钟。你说多了,100句话,99句都是对的,有一句是错的,可能媒体最后用的就是那一句错的。
4、陈晓诚:对于普通的教师,应对媒体的机会并不多,但也要知道在关键时刻该如何应对还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特殊情况,面对这样那样的情况,我们首先把必须要镇定地记录所见的内容,如实地传递给学校的相关领导,为真实地反应情况做好第一步的准备工作。
5、刘玮: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需要接受记者采访时,我认为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必须准备充分。首先,预想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向记者提供情况。第二,学会时间管理,知道言多必失。第三,手握关键信息清单,要随时了解外界舆论的有关反应,要善于组织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的新闻发布,以减少对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的各种干扰和不利影响,把必须要表达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记者。这样通过主动向媒体提供信息,实际上控制了信息的来源;通过服务媒体,获得了媒体的配合。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不能由于各种考虑,往往对媒体遮遮掩掩,结果反而会事与愿违。因此,我们需要足够的智慧来与媒体打交道。
6、许燕勤:媒体是舆论的喉舌,利用得好,就是发展之利器,否则,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应对不同的媒体,方式应该有所不同,因为,总的来说,媒体的大方向是实事求是,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试图去掩盖什么,因为,很多事情是欲盖弥彰的,你越想捂住,就越泄露得快,所以,要真诚地述说事实,并且表示极大的遗憾,同时也要对事件怎么处理作出具体的论述,其次,就是搞好跟媒体的关系,这样才能才关键时刻,让媒体的天平倾向你,而不是跟你来个雪上加霜!
7、张卫华:曾经以为和媒体的直面接触离我们还很远,曾经以为就算发生什么事情凭着自己二十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也能抵挡,曾经以为学校有专门的新闻发言人……然而短短三十分钟的报告——《如何应对媒体》让我有如此的触动。学校是一个社会的窗口,学校的一切事情和在校的每一位教师息息相关,应对的技巧是我们严重缺失的,特别是作为学校的中层很有可能被媒体直面采访,我觉得每一位中层都有责任提升这一方面的能力。学校对于直面媒体应该有一套预案,定好一系列的人,什么事情该怎么说要有系列的培训和实战应对的策略。可以进行模拟,即锻炼新闻发言人,又可以让观摩者学习。其实现在学校中每天都会发生和学生相关的事情,虽然不至于和媒体接触,但和家长接触也同样要有技巧,要有方法。触类旁通,应对媒体、应对家长应该有共同之处吧,言行的技巧,处理得当,保护学校,保护教师,保护学生。
8、乐茹怡:与媒体打交道应该实事求是、坦诚相待、沟通理解、谨慎回答。学校应有专人负责应对媒体,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必须准备充分,预想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要学会时间管理,知道言多必失;对于关键信息要列出清单,把必须要表达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记者。这样通过主动向媒体提供信息,实际上控制了信息的来源,同时也获得了媒体的配合。
9、黄凯旋: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普遍对公民的权利越发重视,对个体和利益范围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强化,遇事寻找法律途径解决的方式已渐入人心,但由于目前我们社会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因此媒体的力量不容忽视,往往媒体在社会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这个讲座,也给我们这些教师敲响了警钟,学校作为事故易发场所,免不了要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突发事件,现在孩子都是家长的宝,对发生的任何事故都会牵动家长方方面面的神经,甚至会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这时候媒体的介入,往往有利有弊,如是正确地舆论导向,那么一切会以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影响,最终会比较圆满解决问题。如果是发布了不实的舆论的话,可能最终受到伤害的会是多方面的,而且会引发各种矛盾,甚至会改变事实真相。所以,遇到媒体不慌张,有效与媒体等外界取得共识,以事实为准绳,与主流媒体保持信息畅通,及时向对方发布正确资讯,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说起来易、做起来难,这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掌握一些与媒体打交道的技巧,使矛盾最小化,使事情得到最佳、最快解决,这是根本。所以,为了学生、学校和自身利益,我们要逐渐适应和媒体打交道,并且打好交道,我们要为此做好思想准备。
10、陈春梅:
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倘若学校发生了问题而惊动媒体的话,我想我能按照培训的步骤较好地应对媒体。
在学校方面还没有做好应对准备的情况下,要善待媒体,不推诿,不将矛盾激化,也不能不负责任地的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
在学校方面对所发生的事情过程了解、口径统一的情况下,让学校指定的发言人应对媒体。即使有需要个人接受采访,做到不说不实的话、不说不负责任的话。尽量将问题所产生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11、杨红欢:当我们面对媒体的时候,我们教师首先要态度端正,但要明确原则,实事求是,不能说假话、不能推诿,也不能说无可奉告之类的话,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对媒体中不实的报道要立即澄清和辟谣。
范文大全 · 手机版 m.fw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