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调研报告3篇

发布时间:2019-03-27 来源:调研报告

  中小微工业企业是鄞州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XX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我区中小微企业遇到了成本上升、效益低下的经营困难,不少企业陷入了亏损、减产、甚至停产的困境。为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区人大财经工委到区有关部门进行了工作调研,召开了镇(乡)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实地了解我区扶持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区有11598家中小微工业企业,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9.8%。其中,产值在XX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有10114家,占到87.1%。XX年中小微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20.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84.2%。全区有61.2万人在中小微工业企业中就业,主要从事纺织服装、五金机械、金属加工制造等传统产业。我区按照“政策引导、资源整合、解决瓶颈、扶持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政策帮扶,推动中小微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自XX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区委、区政府已出台多个政策措施。如XX年7月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若干补充意见》(甬鄞党[XX]25号)文件,XX年11月份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鄞政发[XX]128号)文件,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减轻企业负担,我区采取“直接免收、财政补助、政府代缴”方式,XX年免收中小微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达2200余万元,减征社会保险费等7410万元。今年区财政在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科技中小微型企业培育,采用专项资助、投融资资助和优先申报项目等形式对10家科技创新型标兵企业和10家科技成长型小微企业进行全方位扶持。政策激励促使使企业把资金投入到设备、工艺、人才等软性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微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搭建平台,推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信贷支持是推进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所在。XX年,区政府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目前有5家担保公司获得融资性担保许可证,注册资金为2.3亿元,担保企业户数达116家,累计担保总额为4.5亿元,同比增加36.8%。其中在保责任余额为3.2亿元,同比增长23.1%。去年12月份,与杭州银行合作成立“科技银行”,安排1000万元科技金融专项资金成立“风险池基金”,用于初创型、中小微科技企业研发、中试、技术推广贷款贴息、担保补贴。到今年2月底,我区中小企业生产设备融资租赁余额为2.5亿元,融资性担保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资金困难问题。

  (三)加强培训,推进中小微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

  XX年,有30多家企业接受管理咨询机构的培训指导,这些企业在企业成长、市场营销、现场管理、财务、仓储、生产流程、售后服务等管理工作上有显著提高。其中明佳汽车内饰公司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管理咨询创新示范企业。宁波传程咨询有限公司获得“市优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平台”称号。根据中小微企业在技术、设计等方面需求,今年2月份,我区率先举办首届工业设计培训班,邀请清华大学等教师授课,进一步提高我区工业设计水平。

  二、目前中小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中小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相对较弱的企业群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区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面临着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总体效益大幅下滑等困难,部分从事传统产业的工业企业(如纺织服装行业)出现亏损、停产、倒闭等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问题较突出

  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金融部门很少予以青睐,因此在贷款融资方面不能得到很好支持,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其成长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XX年10月份以后,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5度加息、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的市场操作,使各个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上浮了30%多。据调查,我区中小微企业因转型升级需要资金需求在增大,而银行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却在不断缩小。同时受到政府投资项目和房地产融资成本上升的间接影响,去年以来中小微工业企业的财务成本提高了一倍左右,加上汇票贴现这一块有的企业融资成本高达13%。同时,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使我区从事纺织服装、电子电器等传统产业出口的中小微企业订单不断减少,库存量增加,企业汇率损失、应收帐款数额呈现上升趋势,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不少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二)土地指标制约影响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

  据区经信局对各镇(乡)、街道和园区(中心)数据统计显示:从XX年到XX年三年时间,我区享受“退二进三”政策退出工业用地1487.7亩,因国家重点工程退出工业用地2708.1亩,合计退出工业用地4195.8亩。新增工业用地5154.2亩,在扣除补办手续的违法用地和园区道路等配套用地后,加上新增的工业用地闲置,实际工业用地没有增加。座谈中有企业反映,我区有些工业企业通过项目包装,征地后闲置,等待享受“退二进三”的推进城镇化政策,转为商住用地,企业主导产业趋向空心化,项目包装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开发房地产。有的企业因产能扩张需要,新建、扩建新的生产基地却长期得不到工业用地指标,企业订单损失巨大,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不少镇(乡)、街道和园区(中心)引进的企业在工业用地上征多用少、圈而不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人工成本上升是中小微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去年开始,我区中小微企业所用的铜、钢铁、棉花、煤炭等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影响了企业订单的长久、持续和稳定。原材料价格的整体帐幅达到15%多,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由于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因素,中小微企业人工成本普遍提高了20%左右。但不少中小微企业生产加工的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缺乏定价权,使我区中小微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逐渐增加,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人工成本上升是中小微企业目前生存面临的主要困难。

  (四)市场经济环境不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

  当前,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区广大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发展问题,而且还有一个生存问题。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部分企业家对拿土地、搞房地产、拆借资金赚取高额利差的兴趣在增大,产生了“脱实就虚”的现象。市场生存环境也不利于企业发展,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经营者在处理工伤、用工等劳动纠纷中比较被动,应享受的权益有时候得不到保护。而且,我区分布在边缘镇(乡)和滨海投创中心的中小微企业因缺少电影院、文化中心等娱乐设施,难以解决员工的业余生活问题,员工流动性较大,企业留人难、留住技术工人和高级人才更难。

  三、几点建议

  当前,我区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调整不断提速,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但从区域实际情况来看,这几年我区将步入一个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阶段,发展空间逐年减少,引导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调整产业布局,做好中小微企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扶持工作,才能保持全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活力。

  (一)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发挥中小微企业在就业、民生、创新等方面作用

  我区中小微工业企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就业人员占全区就业总数的92.6%,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激发民间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将中小微企业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制定科学规划。要明确和细化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帮扶工作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中突出问题。加强中小微企业统计分析,把促进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增加区对镇(乡)、街道工业实体经济发展考核分值,改进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二)要进一步提振企业家搞实业、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指数

  工业实体经济是鄞州发展的基石,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目前要把一部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特别是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微调已出台的工业经济政策,根据目前形势和区域实际情况增加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质性政策措施,督促相关部门对中小微企业的减负举措落到实处,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关心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实体经济创业氛围,进一步提振企业家搞实业、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指数。

  (三)要进一步加大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要整合现有的镇(乡)、工业园区(中心)有限的工业用地指标,按照工业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向高附加值、关联度高的急需扩张产能的中小微企业倾斜,以“亩均产出率”和“亩均贡献率”为导向安排工业用地指标。对现有厂房改造、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扩大厂房租赁面积的中小微企业要加大财政资金补助力度,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中小微企业短期借款额度,健全企业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制度,创新金融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制约。三是健全中小微企业用工补偿机制,把失土农民再就业培训有针对性地纳入企业技术工人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行业组织和培训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四是应进一步减轻中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从政府对企业扶持资金中切出一块设立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加大小微企业政策帮扶力度,让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真切感受到政府部门“雪中送炭”式的温暖。

  (四)要进一步加大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实体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区、镇乡(街道)两级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编制服务手册,建立服务网站,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家提供融资、政策信息、市场开拓、技术等服务。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月”活动,改检查为辅导服务,引导中小微企业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企业经营者在处理工伤、用工等劳动纠纷中合法权益,为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改革创新财政资金扶持办法,加大政策整合力度,用政府财政资金作引导,吸纳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工业实体经济当中,结合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要求,把资金真正投向最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满足中小微工业企业不断增长的加快转型升级和增强内生动力需要。

关于对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庆增任组长,财经委主任委员刘建平,部分财经委员会委员和工作人员为成员的调研组,于今年3月对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九原区、东河区、土右旗、固阳县听取了区旗县政府关于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汇报,实地考察了包头九原工业园区、包头铝业园区、土右旗新型工业园区、固阳县初级产品加工基地,深入到驻园区内的丰达石油机械公司、苠仁药业、吉泰铝业、蓝光齿轮、成基电子、一阳轮毂、天津电建、首峰铝合金轧钢等企业就生产和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市经济委关于全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总体汇报并交换了意见。

工业调研报告3篇

  一、工业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市工业园区发展起步于1990年,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标志着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的起点跨入国家级水平。XX年市政府启动区旗县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使全市工业园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XX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要求,对我市36个开发区(园区)进行了调整和整顿。目前,国家已经认定和公告保留的国家级工业园区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有:内蒙古包头铝业产业园区、内蒙古包头九原工业园区,内蒙古包头石拐工业园区和内蒙古包头兴胜经济开发区。还有部分园区正在报批认定过程中。各旗县区立足自身产业实际,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在调整中也积极规范了一些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比如:昆区依托小包钢破产重组规划建设的包头市不锈钢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青山区围绕一机集团、北方重工等龙头企业,开发建设了包头装备制造业项目区等。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发展、整顿和提高,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五个工业园区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加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对全市工业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XX年末,工业园区累计入区企业达902户,投资总额483.48亿元,销售收入579.7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91.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5%,园区工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管理委员会建制为副地级,编制为200人。位于市区南部,现共管理3片地区:一是规划区,面积15.53平方公里;二是希望工业园区,面积12平方公里;三是万水泉镇,辖区面积66平方公里。近几年,稀土高新区管理委员会,紧紧围绕稀土及其深加工、装备制造、铝铜及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大力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壮大经济实力。XX年开发区引进南京联强集团投资20亿元的特种精密板带等15个项目,投资额达33.44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90亿元。XX年,按在地的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2.7亿元,同比增长35.0%;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同比增长23.0%;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17.5亿元,同比增长33.9%;实现利税14.1亿元,同比增长111.3%;XX年,财政收入13.38亿元,支出6.19亿元。

  包头铝业生态工业园区于XX年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其管理委员会建制为副县级,编制13人。位于东河区东部,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XX年通过国土资源部对园区规划用地的审核,核定园区面积为XX公顷,园区四至范围为“东至毛其来村,南到黄河二道坝,西至河北村,北至丹拉高速公路”。XX年,成立了包头铝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园区开发公司,进一步加快了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步伐。先后完成了核心区2.35公里东西主干道工程,开工建设了包铝三期南北道路和园区污水处理厂,完善了园区供暖配套设施。加速推进11okv变电站建设,并已开始为园区供电。XX年,园区成功引进了凯普松电子科技(包头)有限公司等6户铝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了铝产业链,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8亿元。截止XX年底,园区累计投资97亿元。园区共有企业35家,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工业增加值19.36亿元,上缴税金2.7亿元。

  内蒙古包头九原工业园区成立于XX年,规划面积为14.63平方公里,于XX年正式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园区位于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境内l1o国道753公里处,东起稀土高科,南临包钢尾矿库,西至南绕城公路,北接丹拉高速公路。园区管理结构的副县级建制正在报批中。目前已累计投资1亿元,初步具备了“七通一平”的投资环境。主要基础设施有:17公里长的园区道路,7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占地600亩的货场和110kv变电站一座,投资258万元的电缆沟工程,同时计划兴建日供水能力达3万吨的供水工程,日处理5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并为企业免费接入宽带,提供各项通讯服务。钢铁、稀土是园区两大主导产业,钢铁产业产值占园区全部产业的50%,稀土产业产值占开发区全部产业的30%。XX年底,园区共有企业92家,实现销售收入41.85亿元,工业增加值1.22亿元。

  内蒙古包头石拐工业园区成立于XX年5月,其管理委员会建制为正科级,编制为7人。园区分两个区域:一园区位于石拐区杨窑沟内,二园区位于福永居后坝村。XX年7月,石拐工业园区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并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正式成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经国土资源部核准园区总体规划面积233公顷,已开发面积184公顷。近几年来,园区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亿多元,建设了11okv、220kv变电站2座,总容量达70万千伏安;铺设园区公路5.7公里,供水管网4.5公里,实现了“七通一平”。目前,工业园区先后引进47户企业,拥有8000kva以上的矿热炉58台。通过近两年的整合、重组,现有企业30户,电力总负荷达到46万千伏安,具备了年生产硅铁、硅锰、工业硅等产品30万吨、电石15万吨、粗铜3万吨、金属镁0.5万吨的生产能力。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5亿元,工业增加值12亿元,完成税金0.7亿元。

  内蒙古包头兴胜经济开发区筹建于XX年6月,XX年经国土资源部、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开发区。其管理结构的副县级建制正在报批中。开发区位于110国道南侧724—726公里处,总规划面积232.44公顷。开发区机构由管委会和开发有限公司组成。截至XX年底,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建成三横三纵水泥路面,并与210国道、110国道及建设路相连。通过中心动力站实现了集中供气和供暖,全面实现了“七通一平”。兴胜经济开发区以生物制药业、现代制造业、机械加工业、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XX年,兴胜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3亿元,同比增长1.3倍,实现工业增加值7.7亿元,同比增长1.3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同比增长37.3%,完成税收0.8亿元,同比增长92.3%。

  包头不锈钢产业基地于XX年11月经昆区政府批准成立,规划范围为:东至昆都仑河、西至包钢厂前路,南至团结大街、北至包白铁路,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华业特钢2300亩土地为核心区,资金投入1000万元。主要是绿化、美化、亮化、道路硬化等基础建设。包头不锈钢产业园区是以华业特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利用包钢、二冶的存量资产进行优化整合,拓展不锈钢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现引入华业公司年产60万吨不锈钢项目、华禹铬业公司年产3万吨铬铁项目、华灵公司年产lo万吨不锈钢冷轧中宽带项目、华盛公司年产12万吨不锈钢流体管材项目、二冶昕隆钢材市场项目、包头北方创业钢结构有限公司项目。XX年底,园区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创利税3亿元。

  包头装备制造业项目区总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位于包头市青山区厂前路以北、建华路以西、丹拉高速公路以南、民族东路以东。具体包括三部分:一是已建成区,二是规划区,三是核心区。自XX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近1亿元用于项目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核心区已征用的1400亩土地实现了“七通一平”。主导产业重点是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重型装备和专用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体系。以一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为主,共有涉及北方奔驰公司、北方创业公司、北方实业公司、一机集团综企路通弹簧公司、一机林峰特铸厂、一机大地石油机械公司、北方创业专用汽车公司、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方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北方铸钢公司等重点装备制造企业60余户入驻,全年可实现总产值近120亿元。核心区项目进展情况:目前,项目核心区共有7家企业入驻,总占地面积400余亩,总投资额达3.71亿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达到12.1亿元,年税收达到1.5亿元。这7家企业中,已竣工投入使用的有1家,为包头市冠工贸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阿特拉斯工程机械项目,其余6家正在加紧建设,预计XX年上半年将全部投产。规划区项目进展情况:以汽车整车制造、风力发电设备为主导产业,目前,在谈项目有晶牛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的微晶研发基地项目,其项目选址已初步确定。

  土右旗新型工业园区其管理委员会建制为正科级。现有正科级领导2人,副科级领导4人,工作人员11人。内设3 个职能股室,下设2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园区位于国家物资储备局137处铁路专用线以东、美岱桥村以西、110国道以南、京包铁路以北,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2.7公里,分为近期规划18平方公里,中期规划3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50平方公里;按功能区分为:电力能源循环经济区、冶化工业区、农牧业产业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综合服务区。园区内现有工业企业26个,已建成旺旺食品、明旺乳业、天喔食品、生技铜业、海亮塑胶管材、低温煤焦油分类提纯项目;在建项目有:山晟煤焦、山晟煤气掺烧煤矸石2×5万千瓦发电机组工程、玉米深加工、铜治炼、多晶硅循环经济、华电土右电厂一期2×60万千瓦发电机组工程;即将兴建的有:京科新材。园区内已初步形成了冶金、化工、食品、煤矿、农畜产品深加工、电力、制药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固定资产累计完成12亿元,园区基本实现“四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通迅、土地平整)。XX年,园区企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44万元,工业销售收入2.48亿元,企业利润746.46万元,工业企业税金1900万元,就业人数达2500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园区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是报批难。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从严从紧的影响,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的审批还没有解冻。二是入园项目不够大。如多数入园项目规模小,投资力度不大,产业关联度小、链条不够长,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不够明显。三是技术改造力度不大。个别园区内的有些企业仍然延用陈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组织生产,生产效率较低,产品结构单一、质量难以保证。

  (二)园区内科技创新型产业较少,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

  一是优势项目少。多数入园项目技术附加值小,产品性价比较低。二是研发能力较低。多数入园项目在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上投入不足。三是人才较少。多数入园项目具有一流管理水平的高层管理者不多,现有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不能满足园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工业园区规范化水平还不够高

  一是特色不鲜明。一些重点园区尚未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低水平竞争、争抢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定位不明确。园区建设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园区建设的规划定位、区位指向与城市规划功能布局相脱节。三是集约化程度低。一些高耗能低效益项目的引进,不但与园区现有产业集群和总体规划背道而弛,而且也没有经过环保评价。

  (四)部分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是财政对园区建设的投资不足,一些市区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二是园区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多数园区普遍通过土地运作或bt等方式支持园区建设。在土地使用权证难办或办不下来的情况下依靠优惠土地价格的方式引资,将会带来严重的遗留问题,如给地方财政背上沉重的土地价格补贴负担和土地产权纠纷等问题。

  (五)园区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尽管园区总体服务水平较好,但还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企业不到位的现象。如一些园区人员、机构、制度、目标、技术、管理等要素不健全,导致效率较低。

  三、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考评体系,提高服务工业园区的工作效率

  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二次全委会议精神,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一要成立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处理有关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建设规划、土地审批、利益分配、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矛盾仲裁等有关问题。二要建立和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工作考评体系。建立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各旗县区领导对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地发展,防止互相攀比,争抢政策优惠,损害地区长期利益。三要建立健全园区企业服务体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简化手续,完善一站式服务,着力营造法治、诚信的氛围。四要进一步健全公共设施服务体系。要加大对工业园区的发展支持力度,全部实现“七通一平”;拓展投融资平台,挖掘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要进一步加强五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

  一要进一步加强五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五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在土地、政策和组织上的优势,不断吸引重大工业项目和支柱产业项目进驻园区,逐步形成园区优势产业集群。二要给各园区定位。按照地域区位、产业分工和产品的特点,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按定位要求引项目、引资金,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三要节约、清洁、安全生产。在项目选择和引进上要科学分析资源、环境容量和市场,切实使工业园区走新形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要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科学规划,提高统筹发展能力

  一要把工业园区规划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将园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布局相结合。二要制定工业园区标准。结合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出台我市工业园区标准,以此查检指导我市工业园区治理整顿工作,规范各种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行为。

  (四)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分工,坚持产业集聚原则,提高构建特色工业园区的能力

  一要建设特色园区。按照全市有关工业园区产业分工的要求,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坚持按产业集聚原则招商引资,防止工业园区产业混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缺乏产业定位的现象发生,逐步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园区。二要形成集群优势。注意发展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延伸和为龙头企业配套产品的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五)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优势产品,坚持实施名牌战略

  要在科技研发上下功夫,发挥科技创业园区的主力军作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创造条件,建立并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抓住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搞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开发建设新型工业园区的工作中,要更加重视高新技术产值率的提升,以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提升新的工业园区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科技含量,培育优势产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用高新技术打造名牌产品,以名牌产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在全市乃至自治区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

  名词解释:

  工业园区:是指有明确的土地界限,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某些优惠政策,以母城、交通、市场和智力等资源条件为依托,以改善投资环境为前提,以招商引资、聚集开发为手段,以推动区域发展为目的,经国务院或省级政府批准设立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它是发展工业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平台,是招商引资的现实需要。能否高标准建成一个工业园区,关键在于融资、招商和管理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只有投入到位,把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好,同时又通过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才能对投资者、企业产生吸引力,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工业园区才有发展后劲。招商项目进园区,有利于合理聚集生产要素,优化项目布局,构筑低成本的经济运行环境;有利于避免处处点火冒烟的无序状况,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政府和职能部门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项目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

  “七通一平”:通电、通水、通路、通讯、通暖、通气、通排污、场地平。

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历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修水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呕心沥血、夙兴夜寐,制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一揽子办法,取得了卓然成绩。使我县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初具规模。在今年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上,我县工业园区更是取得了综合发展第一的好成绩。

  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和我县地理区位还处于劣势、产业集群还未形成以及我县决战工业700亿宏伟目标的确定,需要我们再一次深入思考我县工业发展思路、模式、路径。

  元宵节过后,我校本着锻炼教师、发挥咨政作用的宗旨,成立了修水工业经济发展调研组,并请来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吴志远博士指导,对修水工业经济进行调研。

  我们的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工信委、国土局、矿业局、环保局、统计局、人民银行修水支行等单位调研,组织了发改委、财政局、劳动就业局等单位负责人和供电公司、裕发食品、凯达服装、辉运饰品、新中英陶瓷、华伟矿业等企业负责人座谈。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出发展修水工业经济的三条建议和一些公共扶持政策,这些建议更侧重于思维层面,旨在开启多种视角,具体操作层面的做法还有待相关部门专题调研并制订措施。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产业集群,优化区位条件,努力形成反梯度发展态势

  1、强化集群公共政策研究,坚持集群发展模式。加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制订和实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地走集群发展的模式。

  过去,企业选址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因素,更倾向于沿海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接下来,当劳力等成本控制不下来时,关注产品市场区位因素,产品市场销售量大的地区成为企业首选。现在,企业发展更趋向为集群发展。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可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产业集群也就成为最大的区位优势。产业集群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集群为近距离的相关或上下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合作平台,成为吸引更多同行参与的“吸铁石”,集群的最大功能在于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低成本环境和创新环境。无数事实证明,集群才真正是企业成长的“摇篮”和“大家庭”。

  我们可根据本地特色资源、市场需求、区域分工来大规模引进关联度大的中小企业,同时加大目前我县“两头在外”企业的“嵌入式”发展,加大对这类企业的补贴,重点支持这些企业信息化、企业家培育、蓝领工人培育以及工业物流等,增强其稳定性和本土化,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大量稳定性强且逐渐本土化的中小企业的存量成长为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集群的形成还需要行业中的大企业的参与。大企业的形成既可依托已有中小企业的重组整合,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

  从集群培育的角度看,如果产品差异性较大的企业大量扎堆,是不利于企业长期成长的。所以,我们要摒弃无序式的、面面俱到的产业布局,根据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本地资源优势,有选择地规划和打造若干专业集群。将支柱产业的摊子铺大了并不能降低县域经济风险,反而可能因资源配置拮据而导致整体陷入困境。

  我们要尽快了解和掌握集群治理的先进理念和基本规律,可通过颁布地方性政策、制定各种战略计划以及开展促进集群创新的财政支持等方面帮助实现企业间良性互动,以此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坚持有限目标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鉴于我们工业积累和现状,我们要坚持有限目标的发展原则,注重区域专业分工,要采取非平衡发展战略,有重点地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可考虑对现有工业项目运行状况进行分类梳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从多指标分析入手,全面详细地掌握各工业项目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再据对各工业产业进行排序并扶优限劣,逐渐凸显我县工业特色,营造主业优势,打造地方品牌。对我县来说,区域专业分工是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发挥优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形成专业化经济格局的重要方式。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规模扩张,达产达标乃至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跨越增长。地方经济越专业、越特色,就越具有向心力,对后续资源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地方经济规模就越可持续,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进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出地方品牌。

  3、研究市场供求状况,锁定招商引资范围。长期以来,工业企业投资区位选择都十分关注运输成本因素,特别是“两头在外”的企业。修水因为地处山区,交通条件并不十分便利,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和积极性。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别是以扩大内需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国内背景下,不少出口企业已开始关注并满足国内市场,中部地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中部地区市需求场规模将成为替代具有成本优势的重要工业区位因素。修水地处三省九县中心地带,工业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理念,扩大内需并以我县为中心辐射的中部地区市场应该成为当前修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所在。

  当前,可以组织专门队伍科学、深入、细致研究以修水为中心的适度区域范围内的市场需求特征和市场潜能,并结合修水现有资源与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而锁定招商范围,招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被动或主动地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更重要的是形成对未来国内外企业跨区域布局时的重要影响力。我们可以主动谋划,要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积极引导长期以来“两头在外”运转模式的企业转向关注和研究内地市场,促使企业商业模式或商业战略转型,如果能实现这种转型,企业物流成本将大大下降,企业在修水投资的盈利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修水必将成为良好的工业投资聚集地。

  4、优先抓好矿业产业集群。我县矿业经济发展主要瓶颈在于科技创新,为此,我们要不断强调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管理水平,熟悉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不断优化并适应科技型企业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带动、以引入若干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骨干企业为抓手,精心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矿业经济规模化、精深化、集群化发展。反梯度战略是不少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案例,我们完全可以在自然资源和基本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和拓展矿业经济,在产业链打造上下功夫,形成局部优势,以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创新思维,突破工业发展瓶颈

  1、跳出工业发展工业。修水工业怎么抓?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一、二、三次产业内在关系中找到依据乃至办法。三次产业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又必然影响着三次产业包括工业各自的发展过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特别注重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联动性。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就为我县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继续坚持。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可以形成以修水农业乃至旅游业优势、品牌和名气为抓手的工业经济。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营销修水区域品牌,通过修水区域品牌的提高,进而优化修水工业区位条件,带动工业发展。一、三产业为工业发展打造影响力,工业为一、三产业奠定基础。

  2、跳出修水发展工业。基于各地差异和经济的互补性,我们要主动谋求跨县资源的整合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赢共享的良性互动新格局。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对口支援的机会,另一方面,主动与周边地理优势地区、产业优势地区对接,参与区域分工。

  我们可以赴周边地区广泛协调并征集意见,积极谋划政府间合作并由此带动政商全方位互动。一是可考虑将修水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结合起来,支持并匹配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从而共享跨区域范围工业发展成果。二是可考虑在与周边对接过程中寻找工业分工的突破口,主动纳入周边工业分工体系,加大中间产品生产范围和规模。依托周边强势产业并与之配套,逐步形成低端集群,慢慢发育,渐渐由低端集群向高端集群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未雨绸缪,建立良好的公共科技政策体系,支持集群的渐进升级,最终形成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态势。待时机成熟,再通过周边寻求或直接寻求与外部更大区域范围的对接,进而实现在更大范围中寻找丰富的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资源等。

  3、跳出融资看融资。越是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越迫切需要金融支持,越依赖银行贷款投放,大量低效率企业的融资冲动往往不符合贷款要求。银行业是风险管理行业,银行的信贷对象是集约化水平高的经营主体和项目。所以,我县工业发展思路要逐步调整到企业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上,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信贷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融资本身问题,而是县域工业发展思路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低效率企业融资难问题恰恰在于低效率企业本身。我们要详细诊断修水传统工业中落后产能状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举措。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融资问题的解决又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角度来抓,单纯的政银企对接往往难以奏效。优化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就是培育和增强修水经济软实力。

  三、强化工业发展软环境,培育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沃土

  1、打造企业家成长摇篮,培育商业文化。企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拔苗助长型的公共政策推动必然失效或扭曲企业投资行为。公共政策支持应从推动企业扩规模即达产达标向提升质量方面转变,更侧重于支持企业技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及员工培训。

  企业家是生产要素配置和投资的决策主体,企业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古往今来,经济生活中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贫困与欠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的不足。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王国中的国王”,一批具有宽广战略眼光、积极的市场开拓精神、高超的管理创新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将是修水工业经济腾飞的奠基者。企业家的经营能力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也是经济欠发达县域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

  如何培育、开发并利用好这个最稀缺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此可见,企业家的培养十分重要,应列入公共培训计划,建议在县委党校开设企业家培训专题班。可重点将返乡创业人员作为修水本土企业家队伍来打造,建立并搞活企业家协会,培育企业家间频繁的的互动交流学习机制,了解并政策上支持企业家成长,逐步构建修水主流商业文化,一个地方商业文化氛围的多少往往与一个地方经济繁荣程度成正比。如果说融资问题是我县工业运行面上的问题,那么,企业和企业家素质才是影响或制约修水工业运行内在的根本性问题。

  2、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打造一支规模充足、稳定性强的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熟练一线工人队伍,使其成为企业乃至我县工业战线的生力军,并使其成为我县产业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这将是我县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项战略工程。实践早已证明,产业工人队伍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是产业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基于此,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在已有各种保障用工招聘措施的基础上,还须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研究性地开展工作,拿出有效措施,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政企分工,制定中长期产业工人培育与激励政策,激励广大职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逐步稳定并壮大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为我县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3、从形象和品牌上抓工业。形象和品牌优势可以通过努力获取,并可大大缓解修水地理区位的不足。一方面,大力推进修水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法治建设力度,维护经济秩序,做出亮点,并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形成舆论优势,以此来凸显我县本地特色,进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吸引力。同时,当前要注意防范和避免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为可能导致的县域经济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修水地区形象塑造,做好区域营销,为大规模引入项目奠定基础。同时,可考虑从修水发展历史中寻找工商业文明成果和经济发展线索。

  四、公共政策扶持重点

  1、突出强调并从政策上支持“科技强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将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主导推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工业曾一度辉煌,就是因为我们敢为人先与科研结构对接,宁红和上海中医学院,康顺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为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政策。大力加强与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的对接与联系,或扶持培育本土的科技中介机构。以此扩大我县科技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科技资源,逐步优化修水的工业区位因素,这对急需技改转型的传统产业企业乃至新兴行业企业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行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上级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知名科技企业对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当前我们需要在推动协同创新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作为,不拘一格地吸纳各种创新资源,大手笔借助外部创新资源快速提升我县创新能力,大量科技资源的汇聚将无疑对修水跨越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

  2、加大对企业家和工人的培训力度,优化我县人力资源状况。我县有部分企业家多年来从“草根”到“贵族”靠得是自己的经验和不知疲倦的拼搏。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深知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具有时代发展眼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对企业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解决好家族管理、企业运作、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家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我县企业员工队伍也缺乏经常性的高水平技能培训。鉴于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宜迅速针对这种情况开展调研,了解需求,政企合作,达成共识,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和制度。

  3、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综观当今工业发展形势,信息化已成为改善工业运行状况、优化工业产能的重要关键手段,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是当今工业运行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既降低了工业运行成本,又改善了工业运行的效率,可直接将工业运行推上快车道,加大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其因“两头在外”而增加的物流和信息成本。我们可以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刺激政策,逐步地帮助企业完成并运用信息化。

  4、加大对区域物流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我县传统产业比重较大, “两头在外”企业较多,产品市场范围较广,工业企业对运输物流的依赖性较强,为实现由易到难地优化我县工业发展区位条件,物流业应作为当前修水最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先导性服务业来规划、落实。物流业的先导性发展将有助于相应地改善我县工业区位中的其他条件,比如可扩大修水工业产品市场范围,降低工业运行成本。近年来,物流业的发展受到了各界关注,宏观决策部门多次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全国性政策措施,我可以抓紧调研,掌握全面信息和数据,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同时,在国家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配套支持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我县物流业发展。

相关推荐

辞职报告 实习报告 述职报告 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工作报告 自查报告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格式市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调研报告怎么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模板行业调研报告党建调研报告产业调研报告农村调研报告党建工作调研报告基层党建调研报告学校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