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02 来源: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集聚性和扩散性,是功能较为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具体地说,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元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县域经济承接近年来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XX年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83155万元,同比增长24.4%,其中县域经济实现484624万元,增长30.6%,是XX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增速比上年加快15.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3.0亿元,增长6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亿元,增长29.5%;农民人均收入5407元,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62元,增长19.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0599元,在全省县级率先迈上万元台阶。
二、xx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1、县域农业是全县农村经济的基石。XX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24915万元,同比增长53.0%,其中农业产值实现351666万元,同比增长55.3%;牧业产值实现61942万元,同比增长25.2%;林业产值实现3160万元,同比下降3.2%。全年完成播种面积320580公顷,同比下降0.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8232公顷,同比下降1.0%;粮食总产量947808吨,同比增长45.9%,是历史以来我县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
2、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xx县着力加快工业建设,大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使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几户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大幅度拉动所致,全县工业总产值全年实现112299万元,同比增长2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4566万元,同比增长26.0%。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3196万元,同比增长3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540万元,同比增长37.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9.9%。
3、农村成为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9%,同比上升0.91个百分点。全县城乡居民预期消费心理稳定,市场供应充足,消费品销售趋旺。但目前农民总体消费水平较低,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全县城镇居民平均消费额为5925元,而县域主体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额仅为XX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33.9%。一些大件消费品,在城市已趋饱和,在农村拥有水平还相当低。差距就是潜力,说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上升空间非常大。当前要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最具潜力的是农村市场,最具活力的消费群体是农民。
4、各项收入稳步提高。XX年全口径财政总收入完成30171万元,较同期18213万元增加11958万元,增长65.7%。全口径税收收入完成22943万元,较同期16194万元增加6749万元,增长41.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909万元,较同期9296万元增加8613万元,增长92.7%。XX年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较同期5.9%增加0.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达到65.7%,较同期13.1%增加52.6个百分点。XX年全县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17920元,同比增长3.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6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87元,同比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51元,同比增长24.1%。
5、招商引资成为促进县域发展的“重头戏”。县原有的国有、集体、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全县致力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投资兴业。经过长期的努力,民营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1个,到位资金12.0亿元,增长99.4%。县口径非公有制户数发展到6560个,比上年增长5.5%;从业人员21300人,比上年增长6.5%;注册资金3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增加值15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9%;总产值61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9.3%;收入625700,比上年增长9.2%;利润22600万元,比上年增长8%;税金16875万元,比上年增长35%。
三、xx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全县三大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防灾抗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和效益较低,高技术类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和效率的提高受到制约。第三产业比重小,不利于就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就业压力增加等因素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善。
2、工业化进程加快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当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业重型化特征较为明显。全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预计仍在80.0%以上。在重工业中,能源消耗高、污染较严重的行业比重较大、增速较快。从生产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预计仍在70.0%以上。从投入看,煤炭、水泥投资增幅预计均超过30%。由于这些高耗能行业生产和投入较快增长,导致总体耗能规模随生产规模的扩张而扩大。因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给节能减排工作也带来较大压力。
3、国际金融危机对财政及农民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铜制品及铜原料价格下降幅度达43%,北泰铜业销售收入减少近2亿元,减少税收近1000万元;煤炭价格下降幅度达25%,减少税收近500万元。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自XX年11月27日起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按XX年贷款额计算我县减收营业税140万元。由于金融危机造成南方一些企业倒闭,外出务工农民纷纷返乡,劳务收入减收。另外,农业虽然丰收,国家保护价格收购,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粮食因水分超标等问题没能出售,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统筹不够协调。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步入低谷,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不景气,导致农民增收渠道明显变窄;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农民收入的增长出现低速徘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能采取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必须要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眼光,实施整体发展的战略。
一是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抓住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发展既符合县情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大县域经济的总量规模。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在突出和合理利用比较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一、二、三产业和产业内部的联动、互动作用和协同效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推动县域经济从一般水平的数量扩张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升级转变。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按照“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要求,重点推进项目。在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上,推进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世行贷款奶源基地项目建设,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撑,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在矿业开发项目建设上,推进大多铜矿、锗矿、北泰铜业二期和轻体承重节能建材项目建设,开发铜、锗等矿产品的下游加工产业链,实现矿产资源过腹增值;实施二道水库及北部山区供水、多金属矿开发、煤矿项目建设。在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上,扩特色经济林果、食用菌种植;搞好特色养殖和格林纸业前期对接,形成林木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林业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业特色科技产业带。
二是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竞争优势获得的关键在于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看,在全县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乡镇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也较大,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确立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实现20亿斤粮食总产目标,在设施农业建设上,做好旱涝保收田项目区建设。在土地规模经营上,通过加强引导、产业推动、强化服务和培植典型等措施,力争实现大规模经营。重点发展大豆、小麦、马铃薯和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奶牛和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在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上,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个,提高科技化含量。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上,通过良种补贴直补措施,保证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推广10项农业增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850万亩次,标准化实施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在种植业基地建设上,建设100万亩全国小麦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0万亩全国大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万亩高淀粉马铃薯和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2.65万亩高糖甜菜生产基地、3万亩北药和2万亩燕麦生产基地。
三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突破口,加快城乡统筹建设。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转化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当前,县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治标”就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通过加强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搞好劳务服务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通过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民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学到技术,积累资金,为人口城镇化建设准备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要做好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提高县域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围绕城区环境改善,完成城区道路改造;完成城镇供水厂收尾、污水处理厂生态塘建设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加快供排水管网建设,确保年末实现东污西排;提高城区防洪标准,启动殡仪馆堤防建设。围绕棚户区改造,重点抓好基本建设项目;加大政府投入,落实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商业开发中的配建比例,提高廉租补贴标准。
四是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渠道,千方百计引进一批产业链式化、关联度大的项目。实施组团推介,搭建部门间“无障碍”投资平台,整合区域资源、产业和项目,通过产品推介会等形式推动招商;组织招商小分队广泛联络,锁定目标区域、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通过重点拜访实现上门招商;委托在外我县籍人士为招商员,开展家乡宣传推介;实施引凤还巢计划,吸引更多在外人士返乡创业;借助县域内投资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商家来投资兴业。要进一步调整和充实项目库,确保招商质量和落地实效。改善招商综合环境,实行挂牌跟踪服务,严格兑现招商承诺,激励和调动客商投资创业的热情和全县人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营造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不折不扣地执行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保护外来客商投资权益,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周密周到的服务环境,形成“亲商、尊商、重商、护商”的良好氛围,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五是拓宽发展渠道,大力发展乡镇经济。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从近年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的省域经济强往往就是强在县域经济,而县域经济强又往往正是强在乡镇经济。我县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矿产之乡”美誉,现已发现矿产62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45种,现已开发利用19种。优势矿产:自然环境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0.1℃,资源优势为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プ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加、可持续发展,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支持、服务乡镇经济发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经济。加快资源整合,发挥当地特色工业的集聚效应,集中生产要素,提高产品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并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切实解决好当地乡镇工业发展和对农业基本土地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中介组织的发展。销售中介组织不发达是农村乡镇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县委、县政府应该鼓励为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的发展,尤其应支持乡镇商贸企业的发展,使农业成果成为社会的财富。
县域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西安市现辖9区4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3.85万人,农业人口476.69万人,XX年年人均gdp21017元。商贸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对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吸纳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商务厅的安排部署,我局对全市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县域商品流通业基本情况
(一)我市县域商品流通业发展规模
1、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XX年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9.20 亿元,占全市社消总额的9.68%,XX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75.79亿元,XX县及县以下零售额65.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15.66 %和13.65%。
2、商品零售网络初具规模。XX年全市县及县以下批发和零售商业网点43664个,从业人员96951人,其中县级批发贸易业网店1035个,从业人员5739人,县以下949个,从业人员5299人;县级零售贸易业网店1个,从业人员53839人,县以下21549个,从业人员32074人;餐饮业网点4093个,从业人员16459人,县以下3301个,从业人员7827人。
3、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商品流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我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消费热点和消费层次不断升级。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商业设施、购物环境都有了较大改观,大中型超市分布较多、专业市场发展迅速,综合性市场,专业街投入使用成为流通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农村市场近几年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质量不断提高。XX年至XX年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5%左右,摩托已成为农民主要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电视机已在农村普及,空调、洗衣机、冰箱、电磁灶、热水器在农村销售不断升温。
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资经营已形成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的格局。
4、商贸流通领域多元化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化流通方式稳步发展。各区县政府加大了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原商业、供销、粮食、物资等部门所属企业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了流通领域,个体工商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填补了空间并快速发展。
5、县城商贸中心地位逐步凸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县城大中型购物场所不断增加,零售业态不断丰富,摩托、建材、综合集贸市场不断扩大,餐饮住宿业快速发展,其他服务业蓬勃兴起,县城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县城经济中心的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较快,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农村流通网络。
6、农副产品销售总体良好。我市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蔬菜、瓜果为主。近几年蔬菜产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已实现由过去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供求平衡、品种多样、丰富充盈的历史性转变,蔬菜成为我市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种植作物。
XX年全市粮食总产量 212.8万吨,,蔬菜产量208.39万吨,油料总产量1.15万吨,水果产量55万吨,年末猪150多万头,家禽1404.23万只,肉类总产量19.6万吨,奶类总产量47.1万吨。禽蛋12.5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399元,同比增长15.5%。通过国家和省级蔬菜质量认证的基地有33个,设施、无公害蔬菜等现代农业成为西安市农业增速、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今年上半年,设施蔬菜面积已达20.2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2.89万亩,大棚面积6.74万亩,中小棚面积10.6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67.6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87.8%。无公害蔬菜认定面积12.99万亩,无公害技术推广面积15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7、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一定基础。截止XX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企业11439户,实现销售收入134.5亿元,实现增加值25.36亿元,利润总额6.98亿元,上缴税金1.91亿元,出口创汇1785万元;从业人员达18.9万人。以银桥、东方、伊利泰普克为龙头的乳产品加工业,以国维、火箭、亚宏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业,以天人、华圣为龙头的鲜果加工业,以兆龙为龙头的肉类加工企业,以高墙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企业等已经成为我市区县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主体。XX年底,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有5家、省级龙头企业有2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0家。
(二)县及县以下流通现代化发展情况
1、连锁经营发展迅猛。逐步形成了县级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商品零售网络,华润万家、爱家、人人乐、新合作西果、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民生百货等很多大中型商业企业通过在区县投资布点,积极推行连锁化经营,统一物流配送,取得了较好成效。
新型业态加速发展。以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业态的发展,已经深入到餐饮、零售、批发和生产资料流通等商贸领域之中。特许经营、专卖店在较发达的集镇逐步推广,开架式经营方式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柜台式经营方式。
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为保障农民放心消费、方便消费、安全消费的要求,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将连锁经营推向农村,运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农家店”,截至XX年年底,在农村建立配送中心13个,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1020个,其中日用消费品农家店507个,农资农家店513个;乡级店280个,村级店740个。
2、现代物流业发展凸现。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商品流通规模的逐步扩大,货运量不断增加,我市区县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以长安区引镇物流中心为代表的县域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各区县物流企业业务活跃,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为提高货物周转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县域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逐年增加,配送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和相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企业充分利用配送中心向各乡镇开展配送业务。
3、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在各区县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大都建有配送中心,为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率和商品化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也带动了粮食、生猪、水果、蔬菜和部分特色农产品销售。
4、农村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在县城中心区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先进流通经营和管理技术,在零售行业和物流行业逐步推广应用。如条形码的普及,自动销售管理系统(pos)的应用等。我市开辟了“信息田园”专业农产品网上交易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固定电话、手机信息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信息发布、信息共享、专家咨询、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服务。
(三)农产品流通的基本情况
全市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4个,年交易额达32.1亿元。其中,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6个。全市101家大型超市中,24%的商品与农副产品有关。我市农副产品的流通模式多样,大宗农副产品主要通过大型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约占农产品流通的70%;农副产品直接通过超市进入零售领域约占10%,以销售蔬菜为专营主业的蔬菜店以及小摊贩,农民自产自销占农产品销售的20%。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流通现代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商业网点规划滞后,布局不尽合理。城市建设与商贸项目开发常常不能协调一致。流通企业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布局以及各种商业网点的规模、数量、聚集区比例不协调。大多数规模商业网点聚集市区内,而广大农村、乡镇都很少有3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为广大农村消费者带来不便。
二是企业规模较小,辐射范围不广、影响力小。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数商业网点处于单店经营。这些门店商圈小,成本高,效益低,很难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在各县商业门店中,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的占80%,大多数在50-300平方米甚至更少。
三是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各区县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形成大流通格局的企业不多,在全社会的流通总量中只占有较小的比重。而传统流通企业体制不顺,机制不全,缺乏竞争力,管理方式和经营机制均有待提高。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忽视涉及技术改造和设施更新的更新改造投资。通过订单配送、电子商务等方式交易的商品很少。
四是流通企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有关职能部门存在对流通企业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等问题。各区县对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不够。
五是流通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大多数门店、商业网点对新兴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运作机制尚属学习阶段,超前意识不强,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消费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近几年我市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几年占全市的10%左右,从长期趋势看,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将呈继续扩大趋势。
二是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落后。传统流通方式居于主导地位,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落后。
三是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乡商业设施主要是依托原商业、供销、粮食、农业等部门改制后遗留的经营场所,从布局、构造上很难适用现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期,我们采取座谈、问卷调查和走访企业的方式,与6家企业和部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分析当前经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表明,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经过阶段性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普遍反映,近两年来,经济发展的硬软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全社会重视环境建设的氛围已经开始形成。但是,实行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努力营造通畅、宽松、便利、法治的良好环境,依然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经济发展环境现状
座谈中,企业负责人普遍认为,今年县委专门成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办公室,下“重锤”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发展。人大、政协对经济环境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改变了以往投诉无门、治理无人的局面。随着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审批项目逐年减少,审批事项向服务中心集中,方便了企业办事。严肃查处了一批损害经济环境的案件,行政执法人员明目张胆地“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明显减少,雁过拔毛的现象得到遏制。实行奖励纳税大户等制度,形成了亲商、安商、护商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经济发展环境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当前的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第一,发展意识不强,企业经营的政策环境仍不宽松。座谈中大家反映,传统的官本位、权本位、利本位意识在一些部门仍然存在,有些干部发展意识不强,习惯用计划经济的管制手段管理企业,居高临下,错误地认为管理就是收费,执法就是处罚,对企业不惜竭泽而渔。有些部门在服务企业,帮助企业跑项目、创品牌、融资等方面的措施不力,扶植企业发展的政策难以落实。座谈中大家反映,尽管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在土地、税收、金融、工商等方面的政策仍不够灵活,在服务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还不足,企业准入的门槛还比较高,一些好的产业进不来,有的来了也留不住,难以形成规模。如南河工程老板中途撤走,亚泰和胜动合作项目黄磷尾气发电无法履约等等。少数部门由于思想观念难以从根本上转变,习惯用条条框框束缚企业,在服务企业发展上支持的少,干预的多;设路标的少,设路障的多。
第二,行政审批项目过多,程序繁琐,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发挥不够。座谈中反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部门面对新一轮市场竞争,缺乏紧迫感,工作中轻服务、重收费,轻监管、重处罚,程序繁冗,服务效率不高。一是行政审批项目偏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不够,行政审批方式单一。二是行政审批手续繁多。有些具有审批职能的单位仍抱着部门权利不放,以种种借口搪塞,至今不进中心。有的虽然在中心设立了窗口,却把行政服务中心当作“收发室”,实行审批职能体外循环。有的行政机关一项许可要经多个科室,涉及到几个分管领导。有的在报批材料上做文章,不实行一次性告知,对申报材料吹毛求疵,逼着企业找关系、做工作。
第三,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欠缺,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大家反映,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服务企业工作中,县领导比部门领导重视,部门领导比中层干部重视,对县领导重视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的作法给予高度赞扬。但也认为,有些部门政令不畅,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力度不够。有些部门握有实权的科长、主任等中层干部对待上级决策、政令和要求,以种种借口顶着不办。有些工作人员接到报批项目后,采取“挤牙膏”式的服务,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快办事,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第四,部分单位自由裁量权过大。有些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少、宣传政策少,但突击检查多、行政处罚多。在行政处罚中就高不就低,滥用自由裁量权,随意抬高处罚额度,只要在检查中发现一点问题就狮子大开口,等着企业去“做工作”。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也容易滋生执法中的腐败行为。
上述种种问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挫伤了企业二次创业的积极性。因此,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必须引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二、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干部思想观念、行政管理体制及保障机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解放不够。思想不解放,发展意识不强,缺乏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是造成发展环境不优、影响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少数干部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市场的办法来解决经济环境中存在的难题和问题,工作中缺乏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有些执法部门的干部不能正确看待当今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趋势,墨守成规,工作中缺乏敢闯敢冒的开创精神,扶持企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腾飞的举措不够得力;有些同志,习惯用条条框框束缚自己的手脚,人为地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少数部门领导干部受官本位、权本位、利本位思想影响,怕部门职能旁落、怕部门利益受损、怕权力丧失、怕减员削职,在优化经济环境工作中缺乏真抓实干的勇气,有的想方设法保留审批项目,致使审批制度改革难以到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漠不关心,缺乏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服务意识差,直接影响了经济环境的改善。
二是地方财力不足。由于发展不够,地方财力不足,许多审批项目难以减少,不合理的收费政策不能废止,行政机关的冗员难以精减,“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发展和生存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也是经济环境难以迅速优化的直接原因。由此派生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执法等许多有损经济环境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遏制,使经济发展和优化经济环境不能同步。由于部门预算不足,为保证部门的正常运转,有些部门不惜为钱执法,以罚代法,导致了收费养人、坐收坐支、以收定支现象难以根除,客观上为损害经济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是保障机制不健全。首先是责任机制不明确。尽管县委、县政府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但部门落实不够,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内容不具体,工作绩效考核不及时,绩效考核的结果没有很好地与干部任用、奖惩挂钩。其次,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形式单一。一些部门政务公开推行不力,一些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其三,制度体系不完备。近年来,虽然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采取了诸多措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制度,但由于这些办法和措施比较零散,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制度约束的功能没有充分显现。近几年,纪检监察机关结合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查处了一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但公开曝光不够,以案示教不够,教育和警示作用不大。因此,在当前有效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我县优化经济环境的工作依然处于治标阶段,经济发展环境尚未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三、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营造顺畅、宽松、便利、法治的经济发展环境,是决定县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就必须用硬措施建设软环境。从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入手,推进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逐步深入。
1、进一步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进一步解放,才能带来观念进一步更新,作风进一步转变。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服务发展”的大讨论,引导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生命线”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解决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在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全局意识要强;在效率与程序的关系上,效率意识要强;在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上,服务意识要强;在创新与规范的关系上,创新意识要强。进一步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创政绩的责任意识。要鼓励企业敢闯敢试,只要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都要积极为企业提供发展的舞台。要鼓励干部和企业家交朋友,鼓励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发展,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用真诚留住人才,用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用优质服务方便投资,用优良的环境培育企业,真正形成“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的局面。
2、进一步优化服务措施。行政服务环境最具决定性,最具带动性,最具能动性。环境决定发展,服务创造优势。因此,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体现。一是对外来投资者予以“绿卡”保护。为外来投资者工作、生活、学习提供最大的方便、最宽松的环境,吸引和保护外来投资者在投资兴业,使外来投资者安心、宽心、舒心、放心。促进外来先进思想的渗透和同化,促进外来优秀人才的挑战与竞争,促进外来生产要素的富集和激活,努力形成招商引资的“葡萄串效应”。二是开展部门单位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坚持和完善重大项目许可服务新闻发布、联审会办、超时默认许可等制度,对重大项目行政许可流程进行全程跟踪问效。三是对规模企业实行上门服务。定期到有关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现场提供面对面服务。定期邀请投资者、纳税人和企业家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投资者、纳税人和企业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将有关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优化发展环境的相关制度、涉企收费目录手册等发放到企业,确保政令畅通。
3、进一步强化监督。一是继续开通投诉、举报电话,设立投诉、举报信箱,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二是在全县纳税大户或规模以上企业中聘请10名企业负责人为软环境监测信息员,定期召开软环境监测信息交流会,及时掌握投资者生活和工作需求;及时掌握投资者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投资者对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及时排查整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类问题,逐步完善软环境监测网络,努力提高软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对行政执法部门和重要窗口部门的检查、收费、处罚、许可以及服务态度、工作作风、行政效能等方面的明查暗访力度,及时纠正和查处影响投资环境的人和事。四是开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情况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处罚依据、处罚标准、裁量结果、处罚执行、相对人意见等情况,遏制滥用自由裁量权行为。坚决杜绝多收费、少服务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的现象。
4、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根本上讲,是与既得利益的博弈,是与传统观念和习惯的较量,必将是一场攻坚战。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标本兼治,立足建设,逐步建立优化经济环境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环境由治理向建设转变。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领导,建立经济环境建设的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单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职责,做到层层有责任、人人有压力。各部门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管理,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要敢抓敢管。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下失之于宽,就是对企业苛之于严”,给下级犯错误的机会,投资者就不给我们机会。对严重失职、失察的领导干部要坚决实行责任追究。其二,要进一步健全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经济环境监测点、经济环境监督员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人大、政协和新闻媒体对优化经济环境的监督指导,积极推行企业评部门、企业评行风制度,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对企业经营的环境开展经常性的暗访活动,向社会公开评议结果,与干部评先表彰、奖惩任用真正挂起钩来。其三,要畅通企业的投诉渠道,规范投诉制度,建立反应迅速的投诉机制。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监督,切实做到有诉必办、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有错必纠。其四,要建立完善惩处机制,加大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和组织处理力度,着力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盯准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形成“马上行动,强力执行”的工作氛围。对于扰乱经济秩序,破坏经济环境建设,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纪检监察机关要坚决进行查处,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公开曝光,真正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18.4%。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部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XX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0元,分别是全省12858元的64.8%和全市10155元的82.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分别是全省3136元的64.1%和全市2884元的69.7%。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主要支撑。六是城镇化水平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不强。我县虽有3个建制镇,但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渠道不畅,市场化程度低,对县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弱。目前,我县城镇化率不足30%,明显低于全省的42%和全市的38%。
——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势在必行
在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打造熊猫家园”的载体,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拼搏,使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从人均经济指标上快步跟进和奋力赶超省市平均水平。
确定这些目标,一方面是我们实现建设人均强县、奋力争先晋位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县人口少既是劣势也有优势的特点。我们虽然在经济总量方面无法与其他县区相比,但人均指标上却蕴含着潜力。具体讲,一是××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正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多措并举突破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流通、公路交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乡镇机构改革、扩权强县等利好政策,必将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具大。随着“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在产业培育方面多年的努力终将获得丰厚回报。三是××具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后发优势明显。全县各级班子紧密团结,各级干部齐心协力,广大群众求富思进,加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催生的强大精神动力,××必将驶入突破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随着西成高铁客运专线过境设站、“引汉济渭”工程等重点项目年内的开工,县委、政府发展农业三大产业的决定落实见效,大熊猫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顺利推进,必将推动××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奋起直追,按照“抓特色比亮点、抓增长比人均、抓稳定比和谐、抓管理比环境”的发展思路,把省市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那么我们必将把落后的劣势转变为后发的优势,迅速掀起突破发展的新高潮。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在农业方面,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强力推进生猪、山茱萸和板栗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坚持抓大户、抓示范、抓规模、抓亮点的思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和补助,促进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发展天麻、猪苓等中药材,搞好土鸡、中峰、大鲵等特种养殖业,抓好核桃、食用菌等林副产业。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机遇,搞好山地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多元互补的产业格局。其次,在工业方面,继续以山茱萸等产业为龙头,着力开发天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山茱萸保健酒、农家香公司的系列农产品等项目,并辐射带动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形成以技术为先导,以名牌产品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同时,将水能和矿产开发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龙头逐步壮大。第三,在三产方面,充分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围绕大熊猫栖息地、秦岭珍稀动物园重点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科考旅游,组织好茱萸花节、大熊猫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我县旅游宣传面。积极发展物流、商贸、信息等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缺乏可供出口的资源和产品,居民消费能力也非常有限,因而投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要继续抓住国家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突破发展主攻方向,精心论证、筛选、储备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全力以赴抓好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基础建设项目、民生保障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的争取和实施,重点争跑高速路新连接线、东陈路、污水及垃圾处理厂、大熊猫生态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推进大发展。要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对扶贫重点村、椒溪河流域土地整理、金水河梯级电站开发、经济适用房建设、乡镇卫生服务体系、佛中扩建、大熊猫生态旅游和天美、秦隆石材等投资额超500万元的大项目,要倒排进度,明确时限要求,确保及早动工建设。
大力推进城镇化,催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抓紧实施县城规划修编工作,统筹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力争我县乡镇列入“陕南陕北百镇”建设计划,积极做好西岔河撤乡建镇争取工作,通过各方面的措施,努力提升县城和重点集镇的品味。要不断改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扩大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县城、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发展体系。坚持“抓龙头、做大做强中心县城”和“抓基础、大力发展小集镇”相结合,突出搞好中心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借助三河口库区移民机遇,鼓励和引导群众向集镇集中,扩大县城及大河坝镇、陈家坝镇规模和容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引导农民出村出镇发展服务业,发挥小城镇对周边经济、文化、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强化“民营经济就是县域经济”的观念,按照“优化环境、宽松政策、取消门槛、放手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从税收、贷款、工商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积极扶持城乡群众兴办个体私营实体,最大限度地拓宽群众就业门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突破发展的根本出路,下更大的力气,投入更多的精力,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牢固树立开放兴县思维,突出中药材、农林产品、矿产等特色资源,做好优势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工作,主动出击,广泛联络,大胆借用外力推进发展。要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认真落实发展环境一票否决制度,严厉查处破坏投资环境行为,夯实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抓投资环境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作效率提速,及时为企业生产经营排忧解难。
切实增加城乡群众收入,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本着“跳起来摘桃子”和跨越突破发展的原则,县委、县政府提出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00元和1XX元,力争尽快赶上省市平均水平,为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奠定基础。当前,一是要围绕增加群众收入,进一步搞好百名干部进村入户帮助农民增收工作,切实帮助农民选准发展项目和拓宽增收渠道,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增收计划,努力从影响群众增收的各个环节入手,分解指标,明确任务,多措并举,确保群众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二是要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个体工商为主的非公经济和以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第三产业,为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提供稳定可靠的途径和支撑。三是要衔接好统计数据与考核指标,确保把城乡群众收入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
同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局面平安和谐。扎实做好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工作,积极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和国家级卫生县城,精心组织好今年的高中考,协调推进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恢复重建和民生工程建设,加快××中学扩建项目建设进度。切实维护和改善民生,扎实细致安排好城乡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确保群众生活不发生问题。高度重视防汛、地质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工作,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范文大全 · 手机版 m.fwdq.com